第六章晨背·主旨精要理解·教材新知应用·落实体验第一节记知识联系背核心要点知识点1知识点2课堂对点训练课下综合训练知识点3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数字法记忆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2.环境问题的“三”个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地区分布的“二”大特性全球性和区域性。4.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三”三个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诗词中的地理]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思考探究:1.诗句中体现了什么思想?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提示: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1.崇拜自然(1)时间:时期。(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3)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4)认识: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2.改造自然(1)时间:时期。(2)环境问题:环境遭到,地理环境恶化。(3)特点: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4)认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采集渔猎较强微弱依赖农业文明破坏增强萌芽3.征服自然(1)时间:时期。(2)环境问题:资源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3)特点: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工业文明短缺不协调主宰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人地关系主旨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人口数量十分有限开始迅速增长人口膨胀人口激增膨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典例]“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痔土之民向义”《管子》。两诗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天命决定一切B.人类主宰自然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该思想形成于()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解析]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答案](1)A(2)C直面环境问题[环保中的地理]2013年“6·5”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倡导在同一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能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蓝天、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思考探究:1.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3)在人与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废弃物相互作用响应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类型主要表现产生原因资源短缺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人类向环境资源的速度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________、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____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海洋污染等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大气放射性索取超过自净能力(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性与局域性:①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社会公害全球气候变暖(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都很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教材P93图示)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信息获取](1)该地区粮食,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2)人们主要通过、填塘塞河、、毁林开荒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和水土流失。(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自然再生能力下降,形成循环,造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不足总产量围垦湖海开垦草场水产风沙侵蚀淡薄生态系统恶化恶性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1.产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2.表现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分析如下:(1)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举例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2)环境污染: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实例简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水体污染多瑙河的污染土壤污染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市区垃圾场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机场附近的噪声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泄漏(3)生态破坏: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实例简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3.分布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典例](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思维流程][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会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诗歌中的地理]“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思考探究:1.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2.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持续性原则。提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环境问题的实质____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持续发展是目的(3)原则:包括原则、持续性原则、原则。发展后代人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内涵2.原则原则内容要求典例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世界万物,生命之网”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破坏的发展”原则内容要求典例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典例]下列对下图中反映的信息描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B.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C.是循环经济的直观展现D.与“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D[解析]箭头连接的四幅图反映了对森林破坏的演化情况,最终导致荒漠化,反映了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堂对点训练]对点练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答案:C对点练二:直面环境问题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①坡地垦田②围湖造田③林地利用④果园开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③环境污染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2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500m等高线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在乙图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围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的。第3题,人类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