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伤寒1中西上课gai-精品文档-文档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伤寒与副伤寒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肝胆内科刘旭东副主任医师2伤寒[概论]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严重及常见的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3伤寒杆菌4伤寒杆菌电镜照片5[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开始至恢复期均可由粪便排菌,但以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也最强。病愈后排菌量减少,有2~5%的病人持续3个月以上,称慢性带菌者,3个月以内称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伤寒流行或散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通过污染病菌的手、餐具、食物、水、苍蝇或蟑螂而传播。6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较高,病后获持久免疫力,仅有2%再次发病。四、流行特征终年发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多见,夏秋季为主。7[发病机理及病理]伤寒杆菌→胃→小肠→侵入肠粘膜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繁殖→由胸导管→进入血流→第一次菌血症,即潜伏期(因菌量少,不引起临床症状)。细菌随血循环→肝、胆、脾、骨髓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病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引起临床症状,相当于发病初期(第一周)。之后2—3周,细菌继续随血流遍布全身,在胆汁中繁殖旺盛→随胆汁排入小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再度侵入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8基本病理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显著。病变过程分为: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4期。每期约1周,共4周。病变一般仅在粘膜及粘膜下层。若坏死或溃疡波及血管则引起肠出血,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则致穿孔。肝、脾肿大主要病变是炎症、充血、灶性坏死,可有吞噬细胞聚集,形成伤寒小结节。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及作用增强所致。持续发热除与内毒素血症有关外,尚与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有关。9中医病因病机:伤寒属中医”湿温“范畴。是由湿热疫毒引起的急性热病。外因——湿热疫毒;内因——脾胃内伤。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阻滞气机,湿热熏蒸而成。病理特点——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邪遏胃气,病变主要在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10[临床表现]潜伏期3~35日,多数为7~14日。11一、典型伤寒分为四期,病程4~5周。㈠初期(第一病周)起病缓慢,首症为发热,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日内升至39~40℃,伴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咽痛、腹部不适。12㈡极期(第2~3病周)⒈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发热10~14日。⒉相对缓脉脉搏缓慢与体温的升高不成正比。偶有重脉。正常情况体温每升高1℃,脉搏应增加15~20次。但并发心肌炎时此症不明显。⒊表情淡漠同时可有精神恍惚、反应迟钝、呆滞、耳鸣、重听、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内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所致。13⒋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部不适、便秘、腹胀明显,可见中毒性肠麻痹,少数可有腹泻。可有右下腹压痛。⒌肝脾肿大病后第6日开始可有肝脾肿大,质软、压痛,局部叩痛。少部分病人有黄疸、ALT明显升高,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6.玫瑰疹部分病人在病程7~14日时,于下胸部及上腹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3日内隐退。14伤寒病人体温表15玫瑰疹16㈢缓解期(第4病周)症状逐日减轻,体温渐降,肿大的肝脾回缩。㈣恢复期(第5病周)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1718二、临床类型㈠轻型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体温38℃左右。早期接受有效抗菌治疗或经疫苗接种者,易误诊及漏诊。㈡普通型具有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程。㈢迁延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发热持续时间长,病程可达数月之久,症状早期与普通型相同。19㈣逍遥型症状轻,患者不易察觉,部分因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诊。㈤暴发型骤起高热,毒血症症状重,常有休克、中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DIC等,若能尽早诊断并及时抢救治疗,仍可治愈。20小儿伤寒起病较急,胃肠道症状较明显,体温多呈驰张热,常见肝脾肿大,血白细胞正常或稍偏高。常并发支气管肺炎,少有肠出血及肠穿孔。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老年伤寒发热不很高,但消化道症状明显,常有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同时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功能不全。病程长、恢复慢、病死率高。21三、复发与再燃复发:体温正常1~3周后,临床症状再次出现,血培养阳性,称之复发。少数患者可有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充分或免疫力低下时,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细菌再度繁殖所致。再燃:当体温已波动下降,但尚未降至正常时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称之再燃。与菌血症未完全被控制有关。22四、并发症常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23㈠肠出血较重的并发症。病情轻重不一,由仅大便潜血阳性至大量便血,甚至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在2%~8%。发生的诱因与饮食不当、腹泻等有关。24㈡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病人有突然右下腹剧痛,继之很快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等急性腹膜炎的表现。发生率在1%~4%。常因饮食不慎,肠胀气或滥用泻药,高压灌肠等诱因所致。25㈢中毒性肝炎发生率为12%~60%。肝肿大、质软、有压痛及叩击痛,ALT升高,少部分有黄疸,随伤寒好转而复常。极个别病例可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26㈣中毒性心肌炎约占3~5%。病人可有胸闷、心慌、心跳现象。心电图检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肌缺血、血压下降等表现。偶有心脏扩大,心衰。27㈤支气管肺炎常为继发感染,极少为伤寒杆菌引起。支气管炎发生于病程的早期,支气管肺炎则发生于极期或恢复期。28㈥其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胆囊炎、肾孟肾炎、DIC、血栓性静脉炎、骨髓炎等偶可发生。29[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但复发时可再度减少或消失。30二、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的依据。㈠血培养抗菌治疗前,于病程1~2周阳性率为80~90%,第3周为50%。若抗菌治疗后,可取血块进行培养或加胆汁培养。㈡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90%。不论是病程早晚或用药与否均较血培养阳性率高。31㈢粪培养及尿培养于病程第2~3周时,阳性率分别为75%和25%。㈣胆汁培养适用于慢性带菌者。32三、肥达氏反应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用已知的伤寒“O”和“H”抗原及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机体内相应的抗体。因菌体“O”抗原为伤寒与副伤寒甲、乙所共有,所以仅检出高效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33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的诊断;若“O”>1:80,“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断,余此类推。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故不能据此而排除伤寒。34分析肥达反应注意事项:①仅有“O”抗体阳性而“H”抗体阴性,可能为病程的早期;仅有“H”“甲”“乙”“丙”抗体阳性,而“O”抗体阴性,可能为既往感染或曾接种过伤寒疫苗。因为“O”抗体出现早,半年左右消失,而“H”抗体出现迟,可持续数年之久。②早期应用有效抗菌治疗,病菌很快被杀灭,抗体可不高,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抗体也可能持续阴性。35③伤寒杆菌属于D群沙门氏菌,和A群、B群有部分共同抗原,亦可产生“O”和“H”抗体而出现交叉反应。④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等可呈假阳性。少部分血培养阳性者,而肥达氏反应则呈阴性。故肥达氏反应对伤寒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但不能做为确诊的依据。36四、其它近年来建立了许多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ELISA法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及检测IgM或IgG型抗体;被动血凝试验(PHA)、免疫电泳(CIE)、免疫荧光试验等技术,最近尚有用伤寒杆菌DNA或PCR技术检测伤寒的方法。但以上技术尚需临床进一步总结应用。37[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㈠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有否伤寒的流行、流行季节、患者的生活习惯、既往史、预防接种史及接触史等。38㈡临床表现持续发热1~2周不退,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应高度怀疑伤寒。若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更助于诊断。㈢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诊断。确诊的唯一依据是血、骨髓、粪等中培养出伤寒杆菌。39二、鉴别诊断㈠病毒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感染。有持续发热及白细胞减少,但无伤寒中毒症状,无相对缓脉、玫瑰疹、少有肝脾肿大,肥达氏反应及伤寒杆菌培养阴性。且病程短,1~2周可治愈。40㈡钩端螺旋体病近期有疫水接触史。有钩体病的“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等三症状、三体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快,血清凝溶试验阳性。41㈢粟粒型肺结核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呈不规则发热、常伴有盗汗、脉速、气促、紫绀、消瘦等表现,血沉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2周后胸片可见粟粒型病灶。42㈣疟疾体温波动大,有寒战、高热、热退时大汗淋漓特点,并有一定的间歇期,以脾肿大为主,质偏硬,常有贫血,血或骨髓切片可发现疟原虫。43㈤败血症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但中性粒细胞常增高。可有原发病灶。血培养可确诊。44㈥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于8~9月。后者症状比前者轻,均有被虱咬史、突起高热、寒战、结膜充血、脉快。皮疹于病程3~5天出现。分布广,数量多、色暗红,压之不退色,退疹后有色素沉着。病程约2周,外斐反应阳性。45㈦恶性组织细胞病病情变化快,有不规则高热,进行性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消瘦,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可发现恶性组织细胞。46[治疗]47一、一般治疗(一)隔离与休息消化道隔离,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卧床休息。(二)护理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大小便情况、保持口腔卫生。对卧床者需防褥疮。(三)饮食高热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补充水份及各种维生素。热退期给予少渣饮食,避免进食过饱、进食粗糙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免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48(四)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不宜用大量退热药,以免虚脱。烦燥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可给予松节油热敷或肛管排气;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或生理盐水低位灌肠;毒血症严重者可在有效抗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2~5mg/日,有腹胀者慎用,以诱发肠出血、肠穿孔。49二、病原治疗(一)喹诺酮类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此类药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干扰其DNA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氧氟沙星针100ml静滴,每日2次,口服200mg,每日3次;左氧氟沙星针200mg,每日2次;环丙沙星200mg,每日2次;诺氟沙星400mg,每日3~4次,口服。四种药可任选一种。用药后一般5天左右退热,但仍需继续服用10~14天,孕妇与儿童不宜用。50(二)氯霉素在伤寒杆菌敏感地区,氯霉素仍为有效药物。成人每日1.5~2g,分4次口服,或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