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verrucaplana别名flatwart;verrucaplanajuvenilis;扁瘊;青年扁平疣类别皮肤科/病毒性皮肤病/乳头瘤空疱病毒性皮肤病/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病ICD号B07概述扁平疣(verrucaplana)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颜面及手背,散在分布。流行病学1.流行特点对HPV感染的流行病学至今仍未全面了解。广泛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足,根据目前已知的流行病学资料已明确有数种HPV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引起多种皮肤及黏膜表面感染,这种感染有年龄差异,但无性别差异。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感染患者为其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HPV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自身接种而传播至其他部位。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亦常见于成人。病因由HPV3,5,8,9,10,28,41,65引起。发病机制HPV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但不进入血液循环,不产生病毒血症。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亦常见于成人。常对称性发于颜面(颊、颞、额、颏部)、手背及前臂等部。表现为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帽针头至扁豆大小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散在或密集,亦可融合成小片状,可因抓痕呈串珠样排列(同形反应)(图1~3)。无自觉症状,常在消退前出现瘙痒。病程缓慢,可持续3~4年不愈,有自限性,1~2年可自愈。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诊断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亦常见于成人。常对称性发于颜面(颊、颞、额、颏部)、手背及前臂等部。表现为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帽针头至扁豆大小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散在或密集,亦可融合成小片状,可因抓痕呈串珠样排列(同形反应)。无自觉症状,常在消退前出现瘙痒。中医称之为“扁瘊”,是由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皮肤而致病。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治疗对数目较多,经久不愈者可口服乌罗托品,0.3~0.6g/次,3次/d,或氧化化镁,0.5g/次,3次/d,可试用α、γ-干扰素、聚肌胞、土贝母等肌肉注射。局部可外用0.5%酞丁安擦剂、干扰素α-2α-2b涂膜剂、1%喷昔洛韦霜、0.025%维A酸(维甲酸)霜等。颜面部慎用激光、冷冻治疗,也不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防色沉斑、瘢痕形成,影响美容。手背部可选用各种物理疗法(同寻常疣)。中医疗法:参照寻常疣。局部治疗中医外治可用紫蓝方(见寻常疣全身疗法)酒浸外搽或用雄黄解毒散15g加入百部酒60m1外用。亦可用黑色拔膏棍,加温外贴,5~6天换1次,或用鸦胆子仁捣碎外敷(注意保护周围皮肤),亦可用木贼、香附、板蓝根、山豆根各30g,煎水泡洗患部。预后有自限性,1~2年可自愈。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名词解释又称“青年扁平疣”。指皮肤上出现的针尖至谷粒大小的浅色或褐色扁平丘疹。丘疹直径在0.1~0.5cm大,表面光滑、质较硬,密集或散在分布,可因搔抓形成串珠状皮疹,多发生于面部及手背,次之为腕部、前臂等处。在皮损处有时可查见同形反应,参见“同形反应”。该征多发于青年及儿童,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诊断鉴别诊断依据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2.皮损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3.可因搔抓而自体接种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疾病治疗用药原则1.对皮损数目少的扁平疣,以外用药治疗为主。2.对泛发性扁平疣,可给予免疫治疗。3.对于急性扁平疣可以给予物理治疗,还可以汇臣治疗。4.多数扁平疣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疾病预防1、远离紫外线,电离辐射。2、远离创伤性治疗,如电离子,激光,自身疣体埋植治疗,此类治疗易形成“同型反应”,导致难以祛除的斑痕,且可加重病情。3、远离激素类药物。4、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可做水果面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