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灌浆法的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处理【摘要】针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混凝土裂缝,进行了原因的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采用灌浆法来处理该问题的措施。最后,从现场施工的实际效果来看,应用该方法,基本达到了控制裂缝的目的。【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灌浆法在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1]。由于自身的特点(如变形、材料、工艺等),裂缝的存在,亦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一般的观点是,所有的混凝土建筑,都是带缝工作状态。这些裂缝的存在、发展会使得潮气、粉尘等入侵。久而久之,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会遭受腐蚀,继而降低整个工程材料的强度、缩短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及使用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裂缝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修补裂缝的方法很多,例如:开槽法、低压注浆法、表面覆盖法等。每一种方法其适用的条件不同,如低压注浆法的适用范围为0.2mm-0.3mm的裂缝;而表面覆盖法,一般适用于表面小于0.2mm的裂缝。故方法的选择中,必须要根据其裂缝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采用。针对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裂缝特点,本文提出了灌浆法为处理措施的裂缝控制方案,结合几个工程中的实际效果来看,该方法有效地限制了裂缝的扩大,起到了控制的作用。1.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贯穿于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用、施工的工艺等)。可以认为,任何一个步骤的处理不当,都将增大裂缝的尺寸或增加裂缝的数量。其常见的因素[2]主要有:设计、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原因等造成。1.1设计原因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环节是强度的计算。该步骤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应力的计算、刚度的校核、标准环境温度等)。为了节省工作量,目前最常采用方式是仅仅对整个结构的最不利点进行强度核算,而其余的工作状态,均被忽略。这样导致的结果[3],虽然在强度上,整个结构满足了要求,但是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受力分布是否均匀、有无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却无从得知。继而导致某些地方受力不均,产生裂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筑工程中的某些断面,由于某些因素(如共振),忽然发生应力集中的情况造成裂缝的产生。(2)设计工作中,对构件预应力的计算不准确,导致受力不均而产生裂缝。(3)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混凝土的伸缩变形情况。1.2材料原因在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因素中,材料的加工过程中的不当措施,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常见的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集料的含泥量太多,导致混凝土的伸缩变大,以至裂缝的发生;骨料的粒径过细,会引起针片量的增加,继而使得混凝土的用灰和水的使用量增加,收缩量也会随着加大;混凝土的掺和料使用不正确,收缩量会增加;水泥品种选择不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通常情况下,强度等级越高,脆性也越高、那么混凝土很容易裂开。1.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其中某些参数条件的不合理,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以下情形:水泥的等级设计不合理;水灰比偏大;单方水泥的用量大、用水量偏高;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配合比中,膨胀剂的掺量选择不合理。1.4施工原因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因素中,由施工原因引起的情形,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若插入不当,过振抽撤加快,便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导致裂缝的生成;混凝土搅拌不匀、搅拌时间控制不好、浇筑时间间隔偏长;持续浇筑的时间长,也容易发生裂缝;外界环境影响,例如,在高空浇注混凝土的时候,若遇风速偏大或是温度较高,也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值增加,继而增加产生裂缝的几率;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2.灌浆法的使用灌浆法的本质[4],即使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的原理,把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裂缝当中,用以改善混凝土结构的力学特性。对于普通建物而言,通常要实现以下目的:(1)降低渗透性,减少渗流量,提高抗渗能力,降低孔隙压力。(2)封填孔洞,堵截流水。(3)提高岩土的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恢复混凝土结构及圬工建筑物的整体性。(4)纠正建筑物偏斜:使已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恢复原位或减少其偏斜度。灌浆法的实现方式很多,包含单层管灌浆法、双层管灌浆法、布袋灌浆法等。就普通建筑物的混凝土裂缝而言,可采用单过滤管灌浆法(如图1所示),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钻机、灌浆设备调整至指定位置。(2)插入灌浆过滤管。(3)分别在管内、外填充粘土。(4)开始灌浆。(5)待灌浆完毕滞后,拔出滤管,用清水冲洗管中残留浆液。重复上述过程操作,完成所有裂缝灌浆工序。图1单过滤管灌浆法3.实际案例分析在对建筑物采用了灌浆法控制裂缝后,其效果能否满足要求,需要对实际的建筑工程进行跟踪调研。由此,本文以两个实际的工程进行了对比。已知成都某小区同样层高(均为32层)和户型(三室两厅)的两幢建筑,分别定义为建筑1和建筑2。二者在结构设计、施工等各环节,均满足要求。但建筑1从设计到使用未采用相应的控制裂缝措施,而建筑2对裂缝采用了单过滤管灌浆法进行处理。已知在此之前,二者第32层的同样户型卫生间,都未做过防水处理,现进行渗水试验,监测效果,其测试数据如下:表1建筑1的渗水试验结果试验时间(h)试验对象面积(m2)渗水量(ml)482030表2建筑2的渗水试验结果试验时间(h)试验对象面积(m2)渗水量(ml)482010由表1和表2所示,在采用灌浆法对裂缝进行处理之后,其渗水量较之未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即48小时的渗水量从原先的30ml,降到了10ml。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采用灌浆法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达到了闭塞间隙的目的,控制裂缝的效果较好。可见,灌浆法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结论在分析了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原因之后,提出了灌浆法控制裂缝的思想。在普通的建筑中,采用单过滤管灌浆法来处理裂缝,是一种操作方便,且经济合理的方法。最后,通过对两个同户型的建筑进行渗水试验,其结果的合理性,论证了灌浆法处理裂缝的良好效果。然而,由于时间因素,只是在其中一项指标(防渗漏)进行了测试,并未对试验对象其他指标[5—7],进行监测(如由于裂缝原因导致的建筑物倾斜程度、力学性能等)。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从这两个指标入手,完善数据,以期更好地改善方法,使建筑工程的裂缝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参考文献:[1]金伟良,吕清芳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与寿命预测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07,(1):7-13.[2]陈肇元,崔京浩等.钢筋混凝土裂缝机理与控制措施[J].工程力学,2006,(S1):86-107.[3]徐有邻,王晓锋等.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及规范修订的建议[J].建筑结构学报,2007,(1):1-6.[4]徐瑞.关于灌浆法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1,(23):89-91.[5]C.A.Wright,陈福明.实时压裂井倾斜裂缝测绘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03,(2):19-23.[6]张贤超,尹健.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0,(12):47-50.[7]郭自利,刘宝影.混凝土减缩防水密实剂干缩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