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目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二、筋的概念三、筋伤的概念四、筋伤学发展简第二节筋伤的病因病机一、筋伤的病因二、筋伤的病机第三节筋伤的分类一、古代分类方法二、现代分类方法第四节筋伤的辨证诊断一、临床表现二、辨证诊断三、筋伤的并发症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筋伤的治疗原则二、筋伤的手法治疗三、固定疗法四、药物治疗五、练功疗法六、其他疗法第2章肩部筋伤第一节肩部扭挫伤第二节肩袖损伤第三节牵拉肩第四节肱二头肌腱断裂第五节冈上肌腱炎第六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第八节肩峰下囊炎第3章肘部筋伤第一节肘关节扭挫伤第二节小儿桡骨头错缝第三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四节肱骨内上髁炎第五节旋前圆肌综合征第六节旋后肌综合征第七节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第八节尺骨鹰嘴滑膜囊炎第4章腕及手部筋伤第一节腕关节扭挫伤第二节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第三节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第四节腕管综合征第五节指伸、指屈肌腱断裂第六节腱鞘囊肿第七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第八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第5章髋及大腿部筋伤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第二节股内收肌群损伤第三节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第四节弹响髋第五节股骨大转子滑膜囊炎第6章膝关节及小腿部筋伤第一节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膝交叉韧带损伤第三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第四节髌腱断裂第五节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第六节腓肠肌损伤第七节髌前、髌下滑膜囊炎第八节髌骨软化症第九节髌下脂肪垫肥厚第十节腘窝囊肿第十一节伸膝装置粘连第7章踝及足部筋伤第一节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一、外侧副韧带损伤二、内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跗跖关节扭伤第三节跟腱断裂第四节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第五节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第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七节跟痛症一、痹证性跟痛症二、足底腱膜炎三、跟骨下脂肪垫炎四、肾虚性跟病症五、跟骨骨刺第八节跖痛症第九节〓外翻与〓囊炎第8章颌颈部筋伤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第二节颈部急性扭挫伤第四节落枕第五节颈椎病第六节肌性斜颈第9章胸背部筋伤第一节胸壁扭挫伤第二节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第三节项背筋膜炎第四节胸廓出口综合征第10章腰骶部筋伤第一节急性腰扭伤一、急性腰肌筋膜扭挫伤二、急性腰部韧带损伤三、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第二节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四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五节腰椎椎管狭窄症第六节骶髂关节损伤第七节腰椎退行性滑脱第八节腰臀部筋膜炎第九节臀肌挛缩症第十节梨状肌综合征第十一节坐骨结节滑膜囊炎第十二节骶尾部挫伤一、尾骨挫伤二、尾骨疼痛第11章周围神经损伤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二、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三、损伤原因及分类第二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第四节上肢神经损伤一、臂丛神经损伤二、桡神经损伤三、正中神经损伤四、尺神经损伤第五节下肢神经损伤一、坐骨神经损伤二、胫神经损伤三、腓总神经损伤第12章四肢血管损伤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第三节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附方索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中医筋伤学是在中医骨伤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为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二、筋的概念筋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广义地讲,四肢、头、颈、项、胸、腰、背部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皆可称为“筋”。综合历代中医文献记载,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所谓“筋”主要是指人体皮肤、皮下浅筋膜、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祖国医学对筋伤的认识很早,早在《灵枢·经筋》篇就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足太阴之筋,起于足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手腕……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指出了十二经筋的起始、走向和止结部位。经筋和经络有何不同呢?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向传;经脉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解剖特性虽经筋所行之部位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为最,以筋合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下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关于筋的特性,筋有刚有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这是对筋的全面的概述。三、筋伤的概念凡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人体筋的伤害,统称为“筋伤”,现代医学称为软组织损伤。筋伤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患,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交通运输、体育活动、军事训练及战场上皆可发生,外来暴力、强力扭转、牵拉压迫、跌扑闪挫或慢性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均可导致筋伤。筋伤在骨伤科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筋伤诊断治疗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是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之一。四、筋伤学发展简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祖国医学很早就对筋伤疾病有所认识,中医伤科学的发展,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3000多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国医学对于筋伤疾病的认识及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日趋完善、成熟。筋伤学形成和发展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帛画《导引图》记载的44幅治痹、厥的各种术式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包括筋伤在内疾病的治疗、保健方法之一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原始氏族时期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着。据史料考证,先民在劳动、生活和原始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在与虫蛇猛兽的搏斗中,各种创伤疾病在所难免。为了医治损伤,古人通过用手抚摸、按压肿痛之处以祈求减轻疼痛,用树叶、草茎等涂擦、包扎伤口或固定肢体以止血、消肿、止痛,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也是筋伤原始疗法的起源。(二)商周时期据古文字专家考证,出土于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等病名记载,并有使用按摩、外敷药物治病的记录。公元前11世纪的《周礼·天官》载有“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理论。《礼记·月令孟秋》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蔡邕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说明当时对筋骨损伤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并进行了分类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介绍有:“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提出了用导引的方法来治疗筋骨疾病。(三)战国、秦汉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籍相继问世,奠定了祖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筋伤诊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中除有“筋”的概念外,还有“筋膜”、“经筋”“宗筋”等名称,并提出了“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素问·痿论篇》),说明了人体的筋附着于骨上,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等。因此,凡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的病变,都可责之于筋。(《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内经》对“筋”的论述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但其提出的有关概念一直沿用到现代,而且以后中国历代医家对于“筋”的生理、病理的论述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阐发的。《神农本草经》则记载了60多种治疗折骨绝筋、腰痛、痹痛的药物,这些药物至今仍在临床治疗筋伤疾病中经常使用。《内经》、《难经》等医籍对筋伤诊治学更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其阐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来完成机体功能运动的认识不仅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筋伤诊治学的临床实践,而且奠定了筋伤诊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素问·痿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至今对痹病、痿证的辨证治疗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7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了一批这个时期的医学佚书,其中《五十二病方》载有痈、骨疽、肿瘤等病名,并有治痈疽方22首,运用了多种治疗方法。汉末三国时期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醉法用于施行外科手术,进行了包括历史上著名的“刮骨疗毒”手术等。汉代华佗创编了“五禽之戏”,以“引挽腰体,动诸关节”,达到“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坐”。因此,部分筋伤疾患亦可在“血脉流通”中得到防治。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对筋伤肿胀、疼痛等用活血化瘀药物内服外用治疗,并加入酒剂以加强活血力量,或用药物熨患处,或用药酒、药醋涂擦患处以缓解症状。直至现在,这些方法仍沿用来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隋代巢元方等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其中如“金疮伤筋断骨候”、“金疮筋急相引不得屈伸候”等记载了人体运动障碍、循环障碍、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并介绍了筋的断裂伤、开放性伤口的正确缝合方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不仅记载了筋伤的内外用药,还记载了“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归纳了擦、捻、抱、推、振、打、顿、捺等治疗筋伤的手法。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该书强调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的治疗思想,逐渐成为筋伤治疗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宋、元代近400年间,是中国骨伤临床学科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不少医学专著。如李仲南著《永类钤方》、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等,对元代以前的骨伤科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发挥,逐步确立了治疗创伤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固肾的三期用药原则。这三期用药原则在筋伤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配合以辛热芳香、温经散寒和活血定痛为主的洗药、淋洗药、熨药、贴药和敷药等外治方法,奠定了筋伤治疗内外用药的基本原则。宋代张杲在《医说》中记载了采用脚踏转轴及竹管搓滚舒筋治愈骨折后膝、踝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例,反映了这一时期医家在筋伤治疗中已能有效地运用练功疗法。明清两代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使骨伤科的理论得到了不断充实和提高,尤其是手法和固定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骨伤科的专著也逐渐增多。明初,太医院制度分为13科。骨伤科分为“接骨”和“金镞”两个专科,到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名外科和正骨科(又名正体科)。医事制度的逐步完善为临床诊治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薛己在《正体类要》中介绍了大量的骨伤科医案,该书序文对此概括后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和强调了骨伤科疾病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朱棣等著的《普济方》、异远真人著的《跌损妙方》、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和王肯堂著的《证治准绳》等著作,都收集了大量有关筋伤治疗的方剂、药物和医案等资料,对筋伤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吴谦等编著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系统地总结了历代骨伤科的诊治经验,对筋伤的诊断和手法治疗有了明确的记载。该书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其中的“摸”法主要用于筋伤疾病的诊断,“推、拿、按、摩”等手法则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筋骨伤疾病。筋伤学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但由于诊疗技术主要依赖于师授家传才得以延续下来,并散在于老一辈的中医师和民间之中,而形成了多种派别,但因缺乏综合整理和提高,学术发展比较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祖国医学犹如枯木逢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6年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高等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并设立了骨伤专业或骨伤系,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很多地区还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骨伤科专业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北京、天津、上海、洛阳、武汉等地先后成立了骨伤科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
本文标题:中医筋伤学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8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