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企业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姓名:李长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焦继文20040915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李长红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参考文献(21条)1.参考文献2.朱毅峰.王加春机遇与挑战20023.王相品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务1999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2003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竞争优势19976.项保华战略管理20017.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20018.王诚.徐尚刚管理其实很容易20029.于永维加入世贸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200310.江其务中国金融:加入WTO后的挑战与对策200311.王革非企业决策工具与方法:欧美工商管理经典工具的解析、使用与操作200212.王延增WTO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200313.迈克尔·波特.陈小悦竞争战略199714.迈克尔·波特.高登第.李明轩竞争论200315.亨格.惠伦.王毅.应瑛战略管理精要200216.朱元梁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导论199617.白钦先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199918.白钦先.郭翠荣各国金融体制比较200119.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199920.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20002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关于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支持山东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03(zk)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侯晓虹.孙亚男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验与启示2007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骨干作用(一)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一)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1.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包括信贷体系和保险体系两部分。其中,农业政策性信贷体系包括美国农业信贷系统,联邦政府的保证信贷,联邦政府的直接信贷,和出口信贷等四个方面,其中以美国农业信贷体系为中心;农业保险体系形式是由政府组织并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2.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农业合作金融基础上的,其核心机构是日本的农林金库。3.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是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工具,不以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作为法人实体存在,资本金多由政府提供;经常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且资金多运用于贷款,体制规模一般比较大效果显著;各国的监管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独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了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地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和金融创新等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金融体系1.泰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机构比较单一,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是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2.印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十分庞杂,但是处于核心的机构是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3.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但是资本金主要由政府预算直接拨付,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利用国外长期资本的主要窗口,业务活动多与商业银行交叉,多以提供优惠贷款的形式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三)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应重视农业政策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2.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工合作。3.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立法建设。二、逐步深化合作金融体系改革(一)德国的合作全融体系(二)美国的合作金融体系(三)法国的合作金融体系(四)印度的合作金融体系2.期刊论文左正龙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13)在发展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突破政策性金融性支持、信贷资金支撑、农业保险三大经济瓶颈至关重要.文章分析这三大瓶颈的根源及相关对策.3.学位论文付连顺甘肃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均衡发展策略研究2009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举足轻重。根据中央“十一五”规划,国家把保护和支持“三农”列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甘肃作为经济落后欠发达省份,农村经济发展非常滞后,农业信贷投入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制约着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日渐缺失,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生产基地开发等支持方面,商业银行对这些项目几乎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给予扶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新的部署,要求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农业开发贷款业务,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现阶段农发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甘肃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已由过去单纯的“涉粮”转变为“涉农”,并正进一步拓展。随着支农职能的明显增强、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大,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日益显现,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如何处理好商业性与政策性信贷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商业性信贷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是转型期甘肃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甘肃农村政策性金融供求关系,对改革转型期甘肃农发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业务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甘肃辖区农发行与其它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侧重点和异同之处。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政策性金融发展运作模式,分析当前制约甘肃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均衡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构建出甘肃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并对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4.期刊论文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金融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关于海南三亚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南方金融2006,(8)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农村金融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金融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后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率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针对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矛盾,本文提出了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路.5.学位论文钮昊晖农业产业化与融资问题研究2003该文回顾了改革开发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各个阶段,以此作为历史依据,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农业产业化融资主客体进行分析,分别从政府、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行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以及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制金融的信贷行为入手,从信贷需求、信贷主力军、信贷体系三个角度,总结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主要源于以下深层次的原因:1、农业信贷的供求错位是造成农村金融短缺的直接原因.2、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造成了农信社与合作金融本质属性的背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无法真正担当农村金融的主力军.3、农村产业化主体的多样性融资需求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单一性发生了错位.针对农村金融体系这三个深层次矛盾,该文结合人民银行的政策支持,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在间接融资方面,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构建层次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1、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加大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支持.2、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现有体制和经营方式.3、构建分层次的农村商业金融格局.4、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及产业化发展的保护和支持.5、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6.期刊论文牛兴元农业信贷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与政策建议-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4)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既有政策制度性因素,又有经济性因素.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在我国表现非常突出,农民贷款难就是其例证.本文从金融供给角度给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经济解释,并且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框架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7.期刊论文魏锐欠发达地区农业信贷投入问题初探-济南金融2004,(4)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本文认为:快速增长的农业信贷供给与农村经济巨大的资金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既有量的不足,也有结构的差异;制约农业贷款投入不足的原因在于体制性资金外流,以及由于管理制度僵滞造成的服务方式、金融产品不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必须统筹解决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业保险问题,为农业信贷的持续投入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8.学位论文罗春玲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变迁与创新研究2006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变迁与创新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借鉴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论、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投融资的理论范畴和农村投融资体制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历史变迁及其演进的特征,并对体制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对农村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了诊断;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最后,在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和投融资体制现实的基础上,得出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的缺位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运用1980-2004年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增加农村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而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却是一个不利因素,其配置是非有效的,只有真正的农村投资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演进过程的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造成针对“三农”的投融资主体缺失,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资本形成机制,其结果是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农村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突出,形成了农村金融“空洞”;农民本身的原始积累所形成的闲散资金因投资渠道不畅,只能存入银行;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资面对农村投资的低效益和恶劣的投资环境而止步不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已陷入了资本短缺的恶性循环。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的缺位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2、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现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形成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大背景。改革开放前,形成了与高度计划经济相吻合的投融资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开放后,投融资结构和运行机制处于转轨的渐进演变过程中。长期以来,政府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重工抑农”战略,在资金配置上向城市和工业项目倾斜,并通过倾斜性政策、行政权力及制度安排等抽取农村剩余,忽视了对农村的引导性投入和农村市场的开拓。由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形成了“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下,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结构性”的抑制,而农村经济低水平徘徊又对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形成了约束,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农村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不能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3、用市场机制引导资本投向“三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模式在促进农业、农村投资增加方面缺乏效率,且仅靠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也是不现实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与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约束,对农村的投资决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过程。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发展;改变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落伍方式,用市场机制、金融资本的力量整合农村的资源,让资本获取超平均利润,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村;创新农民个人投融资方式,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通过人、资本、土地的有效整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只有通过建立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从而构建稳定的农村资本形成机制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二、论文的政策建议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制定《农业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