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历史散文概说先秦历史散文: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及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它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主要人物是:鬼谷子。《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先秦诸子散文一、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百家争鸣的出现。先秦诸子的分类☻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著作《论语》《孟子》《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道家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儒家宇宙观:对鬼神“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重视祭祀祖先政治观:礼义治国德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观:仁忠恕中庸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孟子:性善君轻民贵荀子:性恶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墨家宇宙观:非命尊天事鬼政治观:尚贤尚同非攻伦理观:兼爱经济观:节用节葬非乐儒墨之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保守的复古,主张锐意改革“不法古,不循今”“时移而治不易者乱”。儒法之争二、诸子散文的体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墨子》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孟子》、《庄子》等。第三期: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发展总特点: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三、诸子散文的时代特色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或简括、或雄辩、或奇幻、或浑厚、或峭拔,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学和修辞,具有程度不同的文学色彩。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发展并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论说文的光辉典范。代表人物介绍孔子与《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年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中年时招收弟子讲学;在鲁国一度做过中都宰和司寇,去职后,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鲁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过《诗》《书》《礼》《乐》,并作《春秋》。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以“仁”为其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元代马远作孔子像《论语》《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反映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全书20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了解、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论语》艺术特色:记言为主,语录体,以片段对话为主,据言行而记载。也有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短评。文字精炼,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而启发性的语句;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格。孟子与《孟子》一、生平与著作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叔,取也)诸人也”。孟子的思想主张1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良知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心支配耳目——理性支配感性——劳心者支配劳力者2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告子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章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章学诚《文史通义》①富于论辩色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距杨墨,放淫词……”——《滕文公下》②感情充沛,气势雄健③注重形象化地说理,善用比喻和寓言,丰富了文章的感性与生动性,显示出散文的活泼机智.如:“仁之胜不仁,尤水之胜火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梁惠王觉得自己政策比邻国好,可是邻国之民不少,本国之民不加多,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典型性,角度巧妙,截取片段,戏剧性……语言富于表现力:“良人者,所以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失望伤心,呜咽不能言。“三字顿挫,无限烟波”④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如:专心致志、明察秋毫、缘木求鱼、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等荀子与《荀子》荀子,名况,赵人,(前298—前238),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在齐国位居列大夫,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说齐相而不能用,后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范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卿乃废,老于楚。(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平生到处讲学,形成一大学派,弟子有李斯、韩非等。在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