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低碳经济产业演进趋势及对宝安的启示徐腊平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凸现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石化能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持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关于资源与能源利用模式的讨论逐渐升温,世界各国政府正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推进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竞相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围绕低碳技术与新能源技术已经展开新一轮面向未来的竞争。在新的发展任务和国际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宝安从国内外新的形势出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全球化视野处理和布局产业发展新格局。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现实需要,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6年才被引入国内,而现在它正迅速从高端概念演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低碳建筑、以太阳能和风能为核心的新能源等领域都开始崭露头脚。气候变化和次贷金融危机为宝安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2得的契机,宝安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一、全球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纵观全球低碳经济的产业化现状与将来可能演进的路线及领域,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能等产业领域。1、新能源汽车演进趋势世界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是未来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采取更为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调度之外,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车(如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是解决能源和气候两大危机的最佳途径。当前,各界形成共识的是,新能源汽车可能成为“救赎”和“弯道超车”的共同出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基地,2009年10月份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量大关。与欧美日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欧美日是饱和市场触底,80%是更新车,市场空间已经很小,而中国正好相反,80%是新生购买需求,中国汽车市场对新型车的消化能力更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如果汽油和柴油车仍占主导,没有革命性的节油环保技术出现,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对中国的能源和环境将带来巨大压力:中国到2030年将需要进口62万亿桶石油解决汽车燃油问题,并因此产生占世界乘用车20%的二氧化碳排放。由于提高燃油经济性空3间有限,为解决高排放问题,转向使用低排放或无排放燃料/动力源,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纯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度高,战略地位突出。根据科技部的规划,到201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要达到10%。保守估计,届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至少突破100万辆,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至1000亿(按每辆5-10万元估算)。根据汽车产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的上下游产业联动效应理论,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带动325亿元至650亿元的上游产值和1315亿元至2630亿元的下游产值。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尚未成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尚未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和产业先发优势。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池制造、整车技术、配套设施以及电动机四个技术领域。从全球来看,目前除了电动机的自主研发技术进展较快外,其他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包括电动车充电的加油站在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传动模块、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性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存在一定的“空心化”现象。此外,电池技术尚待完善,成本仍然偏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安全问题、使用和维护,电池动力系统的后期处理等问题也没有高效的解决方案。2、低碳建筑行业演进趋势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建筑面积越位4400亿平米,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亿平米,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平米。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建筑面积全面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这意味着节能建筑将主导未来的建筑市场。低碳建筑已得到多个国家的重视与响应。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经济刺激方案《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计划超过250亿美元资金将用于联邦建筑物、学校和住宅的能效项目。绿色建筑成为美国新政府能源改革、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3月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在《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建议,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分配给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资2100亿元。在政策的引领和市场机会的诱导下,中国低碳建筑单体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在某些核心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下表列出了得到广泛认同、在中国已有一定发展的多种低碳建筑技术,以及它们的市场机会和潜力。表1低碳建筑重点技术及其市场机会和潜力类别技术市场机会市场潜力预测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围护结构保温要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要承担大约70%的节能任务。发达国家的建筑保温材料中约有49%为PU材料,我国这一比例尚不足10%。住建部正将PU作为传统建筑保温材料的替代产品进行推广。到2020年需要保温材料约为300亿平米,其中外墙保温材料为240亿平米,大部分将来源于PU材料遮阳双层皮幕墙一体化自然通风器和呼吸窗HVAC能耗计量与调节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0%我国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计量5暖通空调系统热回收-50%。我国北方地区约有1.5亿平方米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计量改造。改造的市场规模预计有2000亿-3000亿元。建筑热电冷三联供系统(BCHP)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利用)中国已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国家法律法规提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太阳能和热泵为重点。继2006年9月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制度之后,2009年3月建设部和财政部又出台了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BIPV)的法规和经济补贴政策。根据建设部统计数据,到2008年10月底,各地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10.3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近1亿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全国住宅用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将达到20%-30%。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比照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中国市场至少是万亿级的规模。热泵照明系统自然采光设计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但消费市场尚不成熟,使用比例不足20%。2008年初,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城乡居民购买节能灯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中央财政将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初步确定推广规模为1亿只,比2008年扩大1倍。LED技术对我国普通照明领域的节电作用可能将在几年后显现出来,到2015年灯管成本可降低80%62,到2020年,其节电潜力大,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可实现1000亿度的节电量。照明控制系统高效照明产品建筑管理系统(BMS)正确安装和运行良好的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减少20%的能耗,但其成本比较高。建筑管理系统的减排潜力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行为改变等低成本方式实现相似的潜力。但多数专家表示乐观,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筑不能没有中央控制系统——这是一个成本高但却必不可少的措施。工业化住宅中国的住宅产业的基础比较落后,还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工业化住宅符合国家1999年发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的住宅产业化、现代化政策。工业化住宅的减排潜力巨大,但由于前期成本的高昂,目前的主要参与者只有万科地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万科地产的行业领头羊地位将有助于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市场推广。信息化设计和建筑信息模型(BIM)低碳建筑需要创新的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法,信息模型能够即时以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可持续设计、施工和生命周期管理,6生命周期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地提供高质可靠的项目设计规模、进程和成本的动态信息,还可以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是未来建筑领域的一大变革,将直接引领整个产业链朝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市场潜力很可观。3、新能源演进趋势(1)太阳能光伏发电2009年3月23日,中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支持太阳能光电建筑的应用。中国的“太阳能势力”崛起并不让人意外。受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给予巨额补贴的影响,全球太阳能电池近年来销量猛增。“中国制造”是全球太阳能供应的霸主,占总供应量的40%(大陆30%,台湾10%),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一轮经济增长造就了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暴利引发了国内大炼多晶硅的热潮,依靠“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许多中国企业掘到了“第一桶金”。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已经完整,但产业链从头到尾上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都不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上游:晶硅电池上游的多晶硅提纯中的氢压缩机、还原炉等、多晶硅的铸锭炉、多线切片机的国产化进程刚刚开始;——中游:中游的电池片生产线上的丝网印刷机、PEVCD等设备仍然是以进口为主,组件生产中的一部分辅材和全自动生产线正开始部分国产化;7——系统集成:在系统集成方面,当光伏并网发电达到一定份额后,就必须考虑由于光伏发电的随机性以及其电能质量对常规电网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德国才刚刚开始,而我国电网公司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吸收风力发电的教训,提早开始组建太阳能发电研究中心,研究应对措施。据众多机构及龙头企业的预测,未来3-5年,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降低到1元/度,与传统的火电成本的差距将大大缩小,硅成本及光伏发电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将会刺激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而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又将使得其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光伏产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光伏发电快速实现市场化,将带动光伏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还将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长期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技术革新的促进下,价格障碍将逐步消除,光伏国内市场正风生水起,渐入佳境。(2)风能发电在各类新能源开发中,风能发电无疑是最为风光的一个。2008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新增630万千瓦至1221万千瓦,第一次超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我国对风电的政策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各领域中可算是最全面的,包括宏观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各方面,不仅直接推动了风电行业的发展,还为其他新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在风能产业链中,风机零部件制造、风电机组制造及风电场的建设运营三大环节都有发展机会:8——风机零部件制造、发展核心部件:在风机零部件环节,国家政策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再加上国内的风机目前仍以低单机容量风机为主,相关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突破相对比较容易。因此,作为风机核心部件的轴承、叶片及齿轮箱因为具有相对高的技术壁垒,占整机造价比重大而受益最大。——风电机组制造、提升大风机、守住中小风机:现代风电机组正在日益向大容量发展。大容量机组不仅发电量高,而且发电成本较低。同样规模的风电场,如果应用大容量机组,能够利用更高处的风能资源,还可以减少机组台数,相应的运输、安装、电缆连接等成本也会降低。国家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大容量机组的研发和生产。虽然目前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以金风、华仪和湘电股份为代表的本土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