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答题方法步骤:】•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下面请看《父亲不写信》中的一道题:•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典型题例:“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题目解析: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请看《初冬月》中的一道题:•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典型题例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题目解析阅读《初冬月》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第6段: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而本题的题眼也正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即能得出答案:•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三、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两种。(句序调整)理解这种文章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以《百合献谁》中的一道题为例:•……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甲]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典型题例: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题目解析:从全文的社会背景来看,除了作者自己之外,大多数人显然只顾着去追逐热点人物和焦点人物,比如我的朋友就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而作者更希望整个社会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由此入手,我们很快就得出本题答案:•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下面我们举《访兰》中的一道题为例:•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典型题例:“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题目解析:句子中运用比喻“就象盆景中的兰草”,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兰草是空谷的幽物,依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展现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离开自然,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人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媚俗,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两相比较,我们即能得出答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五、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举《老北京的小胡同》中的一道题为例•(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典型题例: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题目解析:这道题目应从分析人物的身份入手。由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六、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所谓“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作用的词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想透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并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下面以《难忘的一躬》为例:•在文章最后一段中: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典型题例:“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题目解析:本文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初中时一位孙姓老师如何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教育着我们。在文中他说:“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孙老师的影响力之深。相比之下,“印”字自然比“留”字更能体会这一点。所以答案应为:•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则显得平淡。小结:•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实战演练•读《阳关古道苍凉美》,品析划线句子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答:•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答: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一、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思考其含蓄的言外之意。•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是说北京胡同的特点,数量多,环境安静。可是,第五到第十二段说的全都是胡同文化——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的特点,由此可知,全文主要内容是说胡同文化,而且,作者在叙述描写这些特点中运用的是一些或令人可笑的口语(如“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闹学生”))、或过时了的俗语格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或令人反感的事例、或贬义色彩的词语(“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毫无生气”)。因此,我们就知道,作者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是持调侃嘲笑讽刺不满的态度,由此再联系文章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一个表明作者观点的主旨句,进一步思考,我们就可以推知,这句话后还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因此,我们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善于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思考句子后面是否还有被省略了的含蓄的言外之意。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