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以及其后的十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大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国家、省及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目标和任务安排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对2006—2010年五年间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良好基础“十五”期间,大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民营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达到两位数以上,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已占半壁江山,成为大连富民强市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增长点。1.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攀升、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数量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02年的650亿元增至2005年的1218亿元,年递增233%;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462%上升到2005年的532%。全市民营经济的年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2079亿元增至2005年的3792亿元,年递增222%;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2002年的96户增至2005年的193户,其中万达集团2005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为1169户,到2005年末已超过1400户。在2005年入榜“中国工业企业1000强”的14家大连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户,其中,华农、华丰等民营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市政府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向更宽、更广的领域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多户民营企业参与大连市国有企业改制,其中大杨集团、福佳集团等骨干民营企业已经率先介入服装研究所、大化等国企的改制之中。2005年,通过结构调整,使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民营、外资控股的比重由“九五”末期的58:9:33调整到“十五”期末的54:25:21,初步形成国企、民企和外企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截至2005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基本单位数已达307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51万户)。私营企业中,个人独资企业14305户,合伙企业400户,有限责任公司33950户,股份有限公司12户。2.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十五”期间,在民营经济方面,全市上下坚持改善投资环境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情况具有较大幅度提高,民营出口创汇速度也明显加快,为民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2005年达439亿元,同比增长41%,年递增596%。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44个,总投资额达2075亿元,预计投产后的营业收入可达360亿元,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实现税金20亿元。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11亿元,同比增长60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9%。积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对外、对内“双向开放”,把吸引外资、内资,开拓国内外市场摆在同等位置,并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外重要经贸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04年,市政府为140多家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1045万元。全市民营企业引进内资4269亿元,同比增长1369%;2005年引进内资150亿元,同比增长2514%。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实际利用外资834亿美元,同比增长516%。2002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40亿元,2004年达31625亿元,年递增135%。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出口创汇234亿美元。3.民营经济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主力军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2年全市民营高科技企业有2244户,到2005年末,全市拥有科技型民营企业2800多户,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85%以上,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对全市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50%。2004年,全市开发新产品1300个,民营企业占55%。在国家下达给大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16个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11项,占69%。2005年,在全市38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有20户,占526%。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各县(市、区)除了外资企业,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县(市、区)财政收入的80%以上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为乡镇财政增收和小城镇建设、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4.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一是完善、健全了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体系。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政策扶持体系入手,分别制定和出台了《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委发〔2005〕9号)、《大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市政府令第67号发布)、《大连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大财企〔2005〕198号印发)以及61个相关配套文件。二是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十五”期间,市政府各部门积极转变职能,清理各种行政许可项目1032项,清理各类文件1083个,取消各种收费项目145个,实施对企业持证检查制度,基本上控制住了“三乱”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三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市委、市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四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通过设立市中小企业局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不断加大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围绕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财税政策研究、统计体系建设等现实课题,加强了与高校等部门的联姻合作;加大培训力度,开办了创业辅导、财务管理等各类培训班,现已培训2万人次,受到了创业者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五是不断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大力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担保公司拓宽担保服务品种,增加担保业务。截至2005年末,全市累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49户,总注册资金达到291亿元,提供担保总额46亿多元。出台了《大连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大财企〔2005〕476号印发),政府拿出1000万元加大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大力推进融资担保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开展互助性融资担保,支持他们通过在境内外上市和典当、风险投资等渠道进行融资。此外,市政府多次组织担保机构、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等部门召开融资座谈会、项目对接会,推动银企联合,在对接会上共推出190项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925亿元,拟需求银行支持516亿元。5.“三个一”工程实施效果显著,民营企业品牌优势不断增强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做强做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培育一批新的民营企业、引进一批外地民营企业),按照这一总体目标,积极推动大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骨干民营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解决大项目和骨干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的问题,力争促进一批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120个重点项目予以扶持;鼓励市民创业,支持“千家万户办企业”,通过采取小额贷款、项目资助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了大量的扶持资金,2005年全市新办民营企业达101万户;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吸引内资力度,在投资核准、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引进外地的民营企业与本地企业一视同仁。随着“三个一”工程的不断实施,到2005年末,全市民营企业拥有市以上名牌202个(其中省名牌91个),占全市总数的711%;拥有中国名牌2个,占全市总数的25%。民营企业拥有市以上著名商标318个(其中省著名商标127个),占全市总数的838%。民营企业的中国驰名商标已有5件,占全市总数的625%。全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达到1500多户。6.民营经济的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由2002年的295亿元增至2005年的939亿元,年递增471%。2005年,在全市100家纳税大户中,民营企业占21户。民营企业已成为全市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110万人增至2005年的185万人,年递增19%;近3年来有40万人(次)国企下岗职工和新增就业人员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得到就业、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稳定。民营企业还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敬老助残等活动,仅百强企业2005年向社会捐款的数额就达109亿元。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大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快,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栏1“十五”期间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发展情况2002年2005年年均增长全市民营经济的年营业收入(亿元)20793792222%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亿元)6501218233%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843941%实缴纳税金(亿元)295939471%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万人)11018519%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户)11691400民营高科技企业数(户)22442800市级以上名牌(个)202注:由于2000年、2001年我市尚未有完整的民营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因此相关指标起始于2002年。(二)主要问题1.观念和认识有待提高与浙江、江苏、广东等南方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理念和思维,并由此导致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发展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和优化。2.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部分垄断行业以及公益性领域进入上仍存在限制,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还存在“落实难”的问题,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3.综合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大连市在民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服务平台也已基本建立,但是服务的效率、质量、社会性、规范性及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服务机构素质还需进一步增强。4.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受制于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加之对短期效益的追求,民营经济的产业及行业布局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目前,国内很多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231”格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大连市民营经济虽然也开始出现这样的结构趋势,但目前仍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第三产业中高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而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所占份额较小。就其产品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及外向型产品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区域布局问题也逐渐暴露,各区市县在发展思路上存在矛盾和冲突,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5.总体实力仍然偏弱尽管在2005年民营经济份额已经占到全市GDP的50%以上,但与南方民营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规模以上企业在大连民营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型民营企业为数不多。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3年度民营经济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大连仅有实德、华农和宏光好运来3家企业入围。大连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仍较低、技术设备较差,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6.集群效应尚不明显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及优势特色非常突出,围绕重点行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非常清晰,而大连市民营经济大多仍以分散式经营为主,重点行业尚不突出,集群效应不明显,部分地区空间布局缺乏总体规划,各区市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近年来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