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2003-08-25)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一2010年)》的通知各市(地)委,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直各部门:省委宣传部拟定的《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对于促进我省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以《纲要》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把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3年8月19日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将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这一优势转变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所指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文物、旅游、信息网络等领域。鉴于教育、科技已制定专门规划,本《纲要》只提目标要求。一、指导方针(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全省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紧密结合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科技教育为基础,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培育产业和打造品牌,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五)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坚持和完善扶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文化事业自身发展活力;坚持观念创新,营造创业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二、发展目标(六)建设文化强省的总目标是: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等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繁荣,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市场规范,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充实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容。到2010年,基本建成拥有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强势文化品牌的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传媒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0年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加大,全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七)2003年至2005年,是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电网络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特色报业和文化旅游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艺演出体制不断创新,演出市场规范,逐步显现山西戏曲、歌舞的特色和强势;以新山西博物馆建成开放和中国煤炭博物馆进一步完善与开放为契机,推动文博会展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以“华夏文明看山西”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的文化活动深入发展,在国内外塑造山西良好的文化形象。三、主要任务(八)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好《中共山西省委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方案》(晋发犤2002犦8号)的落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九)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抓紧制定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主管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稳步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改革文化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繁荣。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扶持我省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开发保护,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十一)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主题下,努力提升“黄河根祖文化”、“佛教古建文化”、“晋商民俗文化”、“雁门关古战场文化”、“太行、吕梁风光及革命根据地文化”的品位和服务功能。在十大景区以及新的景区建设中,要加强规划,突出文化主题,展示五千年华夏文明不同时期文物古迹的特色和魅力,在海内外形成山西是华夏文明主题公园的旅游新概念,大大提高山西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整体实力。大力推进文化传媒业的改革重组。按照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媒体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发展信息网络媒体,加强对网络,尤其是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发我省的软件设计、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产业。大力发展演艺业。深化艺术院团的改革,建立灵活多样,能够调动积极性的管理机制。遵循艺术规律,积极整合资源,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探索增强艺术院团市场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新途径。注重培育市场,扩大观众面,把发展演艺业与旅游、餐饮、休闲、体育等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演出团体,活跃演出市场。重视开发民间演艺项目和资源,使传统的社火、民俗、武术等项目成为演艺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展文博会展业。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杜绝文物的破坏和流失现象。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物信息产业,实现文物古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管好用好各级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作、联营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会议、展览及文化活动。推进健身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我省体育强势项目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注重体育运动的延伸产品,如服装、器具等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建设与经营好各种类型的培训学校、训练与比赛场馆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重视体育彩票的发行与管理。重视书画、广告、装潢、民间工艺品制作等产业的开发。建立研究发展机构,培养优秀人才,使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加大。(十二)不断推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扶持与奖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要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把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有地域特色的重大课题作为重点,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采取规划立项、课题招标、成果评选等多种方式,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努力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继续保持文学、戏剧、歌舞、影视、民间艺术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在“五个一工程”及各种国内外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大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支持力度,努力取得突破。重视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真正起到引导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继续实施出版印刷精品战略。每年优秀图书的出版量要达到10%以上。不断增强晋版图书和印刷品的品牌效应。努力扩大图书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版权置换等形式,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或在某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版,要进行扶持。(十三)加大区域特色文化研究的力度。注重挖掘省内各地区域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研究弘扬晋文化为主线,对尧都文化、盐池文化、关公文化、北朝文化、五台山文化、云冈文化、晋商文化、革命根据地文化、艰苦创业文化等重要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十四)开展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经营。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重点地抓好一批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公安文化等建设项目。(十五)建立健康繁荣、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方针,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开发。(十六)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基础教育,办好文化艺术专业院校;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选拔高层次文化人才出省、出国培训。面向全国全社会招聘、引进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加快优秀人才的集聚。(十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山西博物馆新馆、山西大剧院是新世纪我省最大的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要博采众长,科学设计,严格管理,建成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山西文学创作中心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办法加快筹建步伐。各市(地)、县、乡要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要重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各级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经营。四、工作重点(十八)培养壮大强势文化人才队伍。要从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中宣部培养顶尖人才的规划,加强对重点人文学科和重点文化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选拔和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人文学科带头人3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新闻、出版、影视、文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