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探索研究—以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规划设计院俞斌【摘要】适时调整基础教育设施布局,重组教育资源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用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规划根据新城区及乡镇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分别制定千人指标及配套评价标准,以适应鄞州区对基础教育的更高需求。【关键词】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鄞州区近几年来,鄞州区经济建设在迅速的发展,我区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均衡协调发展全区教育,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调整学校布局,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基础教育设施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迫在眉睫。1、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分布特点教育设施分布可以从空间特色上分为两类见图1:1.1城市区教育设施:主要指鄞州新城区和近郊区,涉及石碶街道、钟公庙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及下应街道五个行政辖区;及高桥镇、古林镇、集仕港镇、姜山镇及邱隘镇南区五个近郊区,在空间分布特点上看,这些片区的教学资源呈密集型分布模式。1.2村镇区教育设施:主要是横街、洞桥、龙观、鄞江、章水、横溪、云龙镇、东吴镇、五乡镇、塘溪镇、咸祥镇及瞻岐镇。教学资源随各城镇建设布置呈散点状分布,但是在镇区范围内又相对集中。在总体空间分布特点上看,这些片区内的教育资源呈图1鄞州区现状小学分布图2“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2、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2.1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鄞州区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差异,新城内由于近几年房产经济高速发展,而相应的教育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学校实际招收的学生人数超过建校的额定人数标准,新区内现状学校很多在超“负荷”运转。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区转移,偏远乡镇普遍遇到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导致学校资源的闲置浪费。2.2学校用地达标率不高,指标差别较大从全区的中、小学数量来分析,学校建设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均占地面积指标普遍不达标。鄞州区全区共有41所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在建设部对城镇普通中小学校园的用地面积指标15平方米以下,占小学总数的38%,与此同时,东吴的杖锡小学、横街的云州小学等学校生均用地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之悬殊可见一般。2.3新城区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布局不合理过去鄞州新城区教育设施的配建多以开发项目为主进行定点配建,这种方式极易产生许多“微型”学校,如新城区的东湖小学18班、剑桥小学18班、东裕小学18班,这类学校规模小,生均占地面积小,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跟办学质量。3、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创新探索鉴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平衡布局、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规划进一步提出基本对策:重点对千人指标、班级规模、建设标准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系统地分析和指导学校布点。3.1以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布局基础教育设施虽然城市总体规划一直在倡导“城市必须与其周边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但过去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规划重点是对城市建成区内的人口进行教育设施布局,对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则不属于城市教育设施规划的范围,导致在实践中产生“规划空白点”,阻碍城区进一3步发展,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动也不利。[2]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淡化城市建成区的规划界线,以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指导规划,[3]本规划把与城市紧密相关的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到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范围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规划滞后给城市发展带来不良影响。3.2根据不同地域类型制定不同指标体系由于鄞州地域广阔,涉及新城区、近郊区及其它乡镇和农村,不同地域类型在年龄结构、出生率及人口变化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对于教育设施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规划重点对核心指标千人指标的制定进行了研究。千人指标,即每千人中的学生数,可按小学、初中、高中分别统计,测算千人指标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规划期人口出生率,二是规划期在校学龄人数与相应年份出生人数比例,后者可理解为附加系数,主要是衡量出生人数至入学时的变动趋势,千人学生数的计量模型如下:千人小学生数=人口出生率*6(年制)*附加系数3.212009-2020年人口出生率的预计从表1中可以发现鄞州区人口逐渐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增长阶段。1985-1987年是出生率快速增长时期,1988-1990年持续高出生率,一直保持在14‰-15‰左右。1990开始出生率持续降低,到2000年左右保持稳定,基本保持在7.0‰-8‰左右,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规划期内出生率预测略微下降,规划在6.5‰-7.5‰之间。表11985年-2007年鄞州区人口出生率一览表表3其它乡镇出生率一览表表11985年-2007年鄞州区人口出生率一览表表2新城区及近郊区出生率一览表4根据表2、表3可以发现新城区及近郊区乡镇出生率普遍高于其他城镇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区转移所形成的年龄结构性差异使得鄞州区未来新城区人口出生率将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而偏远乡镇人口出生率将有所降低。本次规划预测规划期间内新城及近郊区人口出生率在7.0‰-7.5‰之间波动,而其他乡镇出生率将在6.5‰-7.0‰之间波动。3.22在校学龄人数与相应年份出生人数的比例见表4。根据现状03-05年在校学龄人数及相应年份出生人数及其比例可以发现在校学龄人数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鄞州城市化建设导致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入住鄞州,机械增长迅速。而相应年份出生人数逐年递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92年开始出生率呈现递减趋势导致相应年份出生人数下降。本规划认为在规划期内随着鄞州城市化进程稳步建设,以机械增长为主导型的人口增长将成为主要特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新城区外来人口迁入应趋于稳定,在校学龄人数基本持平或缓慢增长,与此同时随着200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保持稳定,预计规划期相应年份出生人数递减趋势将变缓,因此规划期内在校学龄人数与出生人数比例与05年比较应差距不大,且有递减的趋势。同时根据图表5、表6可以看出新城区街道及近郊区机械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表42003-2005年在校学龄人数与相应年份出生率比例一览表表52005年新城区及近郊区机械增长率一览表表62005年其它乡镇机械增长率一览表5乡镇,因此不同类型乡镇的在校学龄人数与出生人数比例应分别考虑。本次规划预测新城区及近郊区在校学龄人数与出生人数比例为1.65-1.75,其他乡镇在校学龄人数与出生人数比例为1.55-1.65。根据规划预测新城区、近郊区及各乡镇的出生率及在校学龄人数与出生人数比例可以确定小学千人指标范围见表7。规划同时考虑周边城市千人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并按照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百分之百计算,得出最终千人指标见表8、表9。3.3确定新城区合理班级规模本次规划将鄞州新城区现状小学周边500米范围内用地进行研究按照服务半径500米确定服务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以新城区平均容积率1.8、户均面积100平方米、每户三人测算得到规划人口1357人。按照小学千人指标72、每班45人测算出该地区所需小学30个班级。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规定,居住区中住宅用地所占比例为50-60%,按照此比例测算所需班级数为33-40班。本规划认为小学班级数为30、36班的规模即满足了规模办学的要求同时也与服务半径相匹配,本次规划中应重点配置。若人口未到规模的独立地区,可考虑设置18班的小学;班额人数:45人。表7小学千人指标范围表8新城区及近郊区千人指标表9其它乡镇千人指标图2新城区现状小学服务范围用地64、结语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制定相关文件法规,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撑,我们相信,随着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实施和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将为鄞州区成为“教育强区”的目标迈下坚实的一步。【参考文献】[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李兵弟..关于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认识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6).[3]陈武,张静.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探索—以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