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要有新的理论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有学者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定位,认为要解决中国化中的问题与分歧,需要有个宏观视野上的转变,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现代化,而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化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还有的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别。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和一种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中国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有的研究者将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上的观点归结为“结合论”“实质论”“过程论”三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但划分的标准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1)是以“实践主题的转换与解答”为标准。陆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不同主题为中心而分阶段地展开;适时地实行这个转换,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第一阶段是以“怎样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题,第二个阶段是以“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主题。第三个阶段则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而展开。(2)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标准。田克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奠基、再创与发展三个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创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阶段。(3)是以“时间演进”为标准。张步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1917—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第一阶段;1921—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第三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阶段。(4)是以“历史性飞跃”为标准。石仲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个历史阶段可表述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划分也与相应的时间对应。与第一次飞跃相对应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相对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必然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改变自己的形态。我们党的历史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深入研究我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不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我们党在实践中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弊端,并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正是在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许多深层次矛盾集中而充分地暴露和亟待解决的新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在这个集中概括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谈论“原则要求”的多,研究“如何做”的少。很多文章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究竟要把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什么样的中国实际如何结合起来?体结合点是什么?大量的文章是从宣传和解释甚至是重复现存理论和政策的角度,来强调学习和践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究竟如何去解决现实具体问题,如何把地方的个别的突出问题或者成功经验提升到理论和学术层面进行思考,并形成有效的解释或对策,这样的研究不是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学术性有待加强,而且从政治层面上讲,研究者们提供的政策选择性和决策参考性同样有待加强。2.单向度研究的多,多向度研究的少。很多论著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为向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而像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究竟是怎样的,其它历史人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什么贡献,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怎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情况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等等,也都是需要去关注和研究的3./。3.孤立研究的多,整体研究的少。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多,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少;孤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较多,而将源与流结合研究的成果偏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研究的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研究的少。4.强调中国化是现代化选择的多,分析两个过程存在的矛盾及其影响的少。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经过借鉴、比较、尝试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所做的历史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与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否就重合,是否存在着矛盾,是否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缺乏明确的解释和理论说明。5.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研究的多,对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流变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研究的少。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关注更是不够。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一般性研究成果较多,有突破性的、深入研究的较少。从学科总体上看,还想当薄弱,研究不够深入,整体研究水平还不高,研究方法也较单一。存在着研究的孤立性、重复性、狭窄性和贫困性状况。参考文献[1]罗昭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与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1(05)[2]张远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3)[3]韩振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03)[3][4]夏东民,陆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J].浙江学刊.2010(03)[5]石仲泉.近九十个春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2)[6]杨青山.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0)[7]刘先春,宋立文.王稼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贡献[J].唐山学院学报.2010(04)[8]陈建伟.论马克思主
本文标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5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