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燕“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及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王小燕“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及特点内容摘要:东北秧歌包含了地秧歌、高跷秧歌及二人转。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有着独特完整的表演形式,具有热烈、火爆、欢快、诙谐的风格特点。王小燕可以说是东北秧歌这一舞种中比较著名的,比较被观众所熟知的一名演员。她独特的表演风格,经典的人物塑造为东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普及、传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本文从王小燕所诠释的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及特点入手,分别从动作表现的风格特点,娴熟花俏的道具技巧,热情泼辣的表演特征三个方面出发,以此对王小燕东北秧歌中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并且为促进未来东北秧歌的舞台表演尽一份微薄之力。关键词:王小燕、东北秧歌、风格特点、道具技巧、表演特征引言“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典型、最普遍的舞蹈形式”1,它分布于具有农耕文化气息的中原地带。据说,“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最初是插秧、耕田时所唱之歌,发展过程中以民间的农歌、菱歌作为基础,又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2而东北秧歌,便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出生在东北,便有着区别于其他秧歌的一种活泼、俏皮、热烈与奔放。清初有着这样一则记录:“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鐙卖膏药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合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3说的便是吉林边塞,今黑龙江的情况。东北秧原先是由辽南高跷逐渐演变与发展的,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的许多舞蹈教员变森如到东北农村地区进行裁采风,“把来自高跷‘艮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提炼出来,作为训练的核心,又把艺人们创造和表演的精粹,升华为‘步法’、‘手巾花’、‘鼓相’等单元训练和表演组合,成为系统的《东北秧歌教材》,并应用于各地舞蹈院校、团体的民间舞教学中。”4在1997年,赵本山正值他小品事业极具上升时期,而在那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他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中,不仅仅红了赵本山,范伟,同时也将一个不知名的“小辣椒”推到了观众面前,她那灵动的眼神,多变的神情,灵活的身段以及芭蕾与秧歌的结合使得观众耳目一新,从此,“小辣椒”王小燕便逐渐被观众所喜爱。至此之后,王小燕又推出了一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1]2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2]3《柳边记略》卷四.《图书集成》商务书局.1936年版[3]4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2]2系列的舞蹈作品,比如《大姑娘美》、《东北大妮儿》、《青纱帐》以及舞剧《关东女人》等等,她在舞蹈作品里面对于东北女人灵动的塑造,让她成为了东北秧歌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在这些舞蹈人物的塑造与锻炼中,成就了她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及特点。一、动作表现的风格特点(一)独具特色的舞蹈步伐东北秧歌的步伐基本上是“徒步做的,体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法要点”5。在这个基础上,走踢步、跳踢步、顿颤步成为了东北秧歌的三个主要的步伐,同时,在这些步伐中,不同的节奏处理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呈现出“稳中艮”、“稳中浪”、“稳中俏”的特点。而王小燕在诠释东北秧歌的过程中就在其固有的舞蹈步伐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她的代表作品《大姑娘美》便运用了许多走踢步的形式,比如走场步,即“两脚交替向前或向后走动,但步子要大而快,小腿松弛,似一般走路,但屈伸稍大。”6在这种步伐的基础上,王小燕加入了方向性的变化,比如斜线走场步后与十字步相配合,不仅诠释的干净利落,大气从容,而且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一个步伐都干脆、大方,而与小的步伐形成对比,正是印证了稳定中不失艮劲儿,稳重中不失俏皮,平稳中不失浪劲儿的步伐特点。(二)热情浪俏的风格动律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就是在双膝屈伸的基础上压脚跟,同时配合着前后扭身、左右摆身、划八字等上身动律的一种俏扭的风格特点。具体的来看,“东北大秧歌扭法的共同规律是:上身扭摆圆,两膝软硬颤,腕臂肩腿活”7而在整个动律的诠释过程当中,或者在动作的表现当中,一定是有着“艮劲儿”的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秧歌的主体特点表现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舞蹈,或者说一个舞蹈人如何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说他的技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这是必要的,而是他在对该舞种风格的把握和解读上。王小燕的东北秧歌之所以那么被大众所喜欢,其中便是因为在她的作品《大姑娘美》、《青纱帐》等中,我们可以找到属于王小燕自身的动律风格特色——热情浪俏。这虽然是东北秧歌这一舞蹈所要追求的一种层次,可是每个人在对它这种风格的把握上并不十分的准确和到位。王小燕之所以把作品人物诠释的那么淋漓尽致,关键便在于“度”的把握,她将热辣、情致、浪荡、俏皮表现得非常直白,并将其精确的刻入秧歌的风格动律中,使得动作与舞蹈风格得到很恰当的磨合与统一,观众直接就能感受到那一种热烈的气氛,并为之感染,为之喝彩。5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4]6李瑞林、战肃容编著.辽宁民间舞蹈东北大秧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2页[5]7李瑞林、战肃容编著.辽宁民间舞蹈东北大秧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9页[5]3二、娴熟花俏的道具技巧(一)高难度的手巾花表演技巧汉族舞蹈有着南北方的差异,“一般地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8在秧歌中,道具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民间的秧歌演绎中,高跷、扇子、手绢等等都是舞蹈的一部分。对于东北秧歌来说,手巾花的技巧几乎贯穿着整个舞蹈,它与演员的身体结合为一个整体,甚至是肢体的延续。没有手绢,东北秧歌的独特风格风格特点便会被大大的削弱。这也是汉族舞蹈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似乎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就像彝族舞蹈的烟盒、藏族舞蹈的水袖一样,道具的使用并没有汉族舞蹈那么频繁,可以说明东北秧歌没有了手绢,可能在观众眼里就不是东北秧歌了,手绢是不可或缺的。手巾花有许多种形式,最基本的是里挽花、外挽花、里旋花、里片花、小五花等等,而在掌握了基本的饶花技巧之后,便可将其发展为一系列的扭法,同时会配合上步伐与上身动律,比如单臂花、交替花、大交替花、交替盖花、双臂花、十字花等等。在王小燕的演绎中,她除了将上述的手巾花扭法做了精准的表现之外,也加入了许多高难的技巧,比如转巾、顶花、立花等等。这些动作技巧的展示使得整个作品中有着精彩点,使得观众眼前一亮。不可否认,技巧是舞蹈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最终需要达到的是“以情动人”,但在其中,技巧的展示是可以帮助舞蹈达到这一显现的形式。王小燕在舞蹈作品中运用了许多高难度的手巾花技巧,并且把它连贯的结合到自身的动作演绎中,为下问提到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有力帮助。(二)手巾花与其他道具的巧妙结合这是王小燕的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点,也是她对东北秧歌这一舞种在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手巾花可以说是东北秧歌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王小燕在对舞蹈的关照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继承东北秧歌的舞蹈特点,而是对动作的干净处理,对手巾花的灵活运用去发展他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对东北秧歌的舞台呈现的一种好的示范。老百姓们对王小燕的熟知是从《红高粱模特队》里开始的,虽然她独舞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特写的镜头也不过几秒,可是就是着短短的时间让观众记住了她。观众们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她灵动的眼睛,极具风格的舞蹈动作,再有的便是她将立足尖与东北秧歌结合起来。当时是1997年,对于中国舞蹈事业正在发展的时期来说,是另观众多么眼前一亮的事情。这样做法很新颖,可是如果演绎的不好,那反而会适得其反。可是令人吃惊的是,王小燕将芭蕾作为她表现东北秧歌的一种道具,让它为秧歌服务,这样的运用并没有使它反客为主。8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94页[2]4她将秧歌与芭蕾的足尖鞋,这一中、一洋,一土、一雅的事物结合的那么自然!人们并没有在视觉上产生别扭,相反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想,她这种将手巾花与其他道具结合的方法,是对民族民间舞的一种传承,也是对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发展。三、热情泼辣的表演特征(一)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上文所述的舞蹈动作,风格特点、技术技巧都是为了人物塑造来服务的。一个民间舞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可以使整部作品有深度,有内涵,有生命力。而如果作品中没有人物的塑造,而只是机械的动作拼贴,那作品的呈现就没有内在意义。在作品《大姑娘美》中,歌曲的歌词非常直白:“大姑娘美的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哪疙瘩藏,找得我是好心忙。”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向我们展现一个把自己打扮的很美丽,并且焦急等待自己心上人的一个大姑娘。在该作品中,王小燕通过自己的细腻的作品表现,将歌词诠释的惟妙惟肖,这也是她人物塑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王小燕在作品的一开始,便用了很多队形的调度,比如在舞蹈的开场就以一个大斜线直接进入,斜线的构图增加的观众的视觉冲击,使大姑娘泼辣、直来直往的个性一下子便显现出来。在斜线行进的过程当中加上她动作的夸张处理,比如艮步的运用与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使得人们非常直接的表现了一位打扮的很漂亮的大姑娘在等自己的情郎,这时的心情是愉快欢喜的,步法中透露着娇羞与窃喜,但又显现了她大咧咧的个性。随即“东瞅瞅、西望望”,王小燕除了用舞蹈动作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展现之外,还加入了生动的面部表情,那双灵动的大眼睛仿佛真的在东瞅瞅、西望望,焦急的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当发现心上人还没有来时,那欣喜好奇的心理特征就变为焦急生气,这时王小燕通过一系列顶花、立花等的手巾花技巧,表现了情绪的转折,心情也由高兴变为了着急,以至于到了最后演变成为气急败坏,滑稽除了洋相。因此我们从俏皮干脆的舞蹈动作、多线路的舞台调度、夸张的面部表情中可以看出,王小燕的人物塑造与歌曲和整个情境是相符合的。所以,在一部作品进行舞台表现的时候,其动作的性质是不同于平常的教学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动作性质及风格的把握,从而达到训练目的。比如艮步的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掌握的是它的训练方法、动律等等,在熟练之后加入组合中进行练习。但是当一种风格或是一个人物塑造提升到舞台的层次中时,其所要求的便不仅仅是动作质量的完成,这些动作都因为人物性格来服务。比如当艮步运用到舞台中时,它可以随着人物性格和情感进行节奏上的变化:当人物高兴、激动时,其步伐便激烈、欢快;当人物悲伤、落寞时,其步伐便沉重、缓慢。所以说,从教学升华到舞台需要5加入作品的人物情感和性格,再结合舞蹈动作,这样的作品才更加的饱满。(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我们提到东北秧歌就会想到王小燕,可见她所塑造的那个东北秧歌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最重要的是要从性格入手,不仅要将舞蹈动作与表演风格结合,这是演员表演的第一步,同时也要将人物性格刻画到舞蹈动作中,使得动作在演绎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带出性格形象,同时也要将任务性格刻画到舞蹈动作中。王小燕在《大姑娘美》中,运用了东北秧歌的许多基本步法,比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旁踢步、颤步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东北大姑娘幽默风趣的一面。她有着热情如火的性格,对于爱情的表达直面,直接,直白。这些步法及手绢花的运用不仅是单纯的东北秧歌展现,它是为表演服务的。比如在表现自信,快乐的时候,就会用走场步进行调度;在表现等人时的俏皮,就会用前踢步,后踢步;表现焦急时便会用顿步,颤步等,这些动作,配上她的演绎,显得非常的幽默风趣,仿佛这是一件焦急而又愉快的事情。最后,因为左顾右盼等不到人而一屁股做到地上,这种真实幽默,率真俏皮的性格正是东北女子直剌剌的体现。(三)细腻张扬的作品处理王小燕让人记住的,除了干净利落的动作,准确描绘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