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作者【摘要】青岛地区的建筑风格,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在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德、日殖民地的青岛,虽历经不同的统治占领时期,但在德占期间形成了主要风格,因此极具有欧洲风情,与欧洲的近现代建筑史相契合,总体可分为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不同的思潮在建筑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欧式建筑中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以致中国式建筑元素在建筑中很少出现。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在中西方建筑的特色对比中各显风骚。【关键词】建筑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青年主义风格中国建筑特点【引言】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驻兵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德国与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开始了近代青岛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此后虽然政权数度更迭,青岛的建筑风格体系还是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总体来说青岛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也有中西文化碰撞融和而形成的创新元素。文化因素是建筑形式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形式的产生是在原型基础上不断调整的过程,文化因素决定了形式的产生。文化因素包含了宗教、社会两方面。历史因素表现为建筑法规和建筑思潮。建筑法规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建筑思潮对建筑风格施以影响。前者决定了城市形态、街道尺度和建筑的尺度,后者决定了建筑的外在形式。地理、地质、天气的因素是客观自然因素,它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原动力。德国人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带到了青岛,而青岛的地理、地质和气候因素也为实现这些思想提供了可能。一、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渊源。1、建筑的定义:建筑这个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还是很不明确的,认为下水道、铁路、水坝、房屋等都可以包括在“建筑”以内。专业人士一般都将铁路、水坝、下水道等称为“土木工程”,只有在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艺术和科学才叫做“建筑学”。2、欧洲近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在青岛建筑中的体现2.1古典复兴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想在文化上的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但考古发掘的影响也必不可少。古典复兴主义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大体上在法国是以罗马样式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希腊样式较多。此外古典形式的建筑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古典复兴的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复兴建筑不多,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11号的德国总督府就属于这一类。里面才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的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如图德国总督府的南立面主入口)。图一2.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活跃在欧洲文学艺术另一种主要思潮,他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不过影响较小。浪漫主义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由于对资产阶级以剥削新兴工人阶级的方式建立政权,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在新的社会矛盾下他们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这正合大资产阶级在国际竞争中强调祖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意识。在艺术和建筑上则导致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一开始就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夹杂着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成的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下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以及用它来与古典艺术抗衡。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是它的早期,或叫做先浪漫主义时期。先浪漫主义带有旧封建贵族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以逃避工业社会的喧嚣。在建筑上则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古堡)和哥特风格。先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还表现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在园林中出现了东方的建筑小品。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这时浪漫主义建筑常常是以哥特风格出现的,所以也称之为哥特复兴。尤其是它富于宗教神秘气氛,适合于教堂建筑。哥特式复兴不仅用于教堂,而且也出现于一般世俗性建筑中,这反映了西欧一些人对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恋慕,认为哥特式是最有画意和神秘气氛,并试图以哥特式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浪漫主义建筑与古典复兴建筑一样。并没有在所有建筑中取得阵地,它活动范围只限于教堂、学校、车站、住宅等类型。大体来说,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时间也较早,而在法国、意大利流行的面积较小,时间也比较晚。在青岛德意志浪漫主义建筑非常流行。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沿袭罗马式风格而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的尖顶塔、尖形拱门(如图二)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玻璃画(如图三)。寨堡(古堡)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基督教堂--福音堂(图四),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造型别致,典雅和青岛湾的海滨观景大道旁的德国监狱(图五)。对欧洲古堡式建筑的确切定义建筑学家仍有争议,但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有人认为,欧洲古堡式建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住宅,庄主占一块地盘,垒起城墙,内部具有包括居住等多种功能,这种古城堡的形式来源于罗马风,特点为墙厚、窗很小、墙有侧角、女儿墙有很多墙垛等。还有人认为,欧洲古堡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庄园主功能较齐全的闭塞式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大多数带有城垛,还有大面积隅石(指原始的石头),有的还带瞭望塔楼,起防卫守护作用。总体归结浪漫主义建筑特色就是:平面布局不整齐,体型很自由;仿木架构,局部起山墙或塔楼,阁楼,老虎窗,坡屋顶。图二图三图四图五2,3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盛行一时。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曾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被称之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出现的背景,十九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之后,不再需要披着古典主义的外衣,此时一切生产都以商品化,建筑也毫无例外的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于是希腊、罗马、雅典、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在城市中杂然并存,汇为奇观。同时,在十九世纪,交通已经很便利,考古、出版业大为发达,加上摄影的发明,帮助了人们认识与掌握古代建筑的遗产,一直有可能对古代各种式样进行模仿和拼凑。另外还由于新生活、新建筑类型的出现,以及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技术和旧形式之间的矛盾,便造就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建筑艺术的混乱,这也是折衷主义出现的基础。折衷主义并没有固定的风格,它讲究比例权衡与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但是它仍然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建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得到解决。二十世纪前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导致了谋求解决功能、技术与艺术之间矛盾的“新建筑”运动。于是当时占主要地位的折衷主义逐渐被“新建筑”运动代替。在青岛的建筑或多或少都带有折衷主义的风格,如位于青岛龙山路26号的德国总督府官邸就是比较典型的折衷主义(如图6)。图六2.4青年风格派“青年风格派”是在折衷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新艺术运动是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的一次影响非常大的装饰运动,一次内容很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新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摒弃传统,师法自然,更从中世纪、日本、中东的艺术中吸取所需,尤其是日本的浮世绘。曲线的山花和开窗纹样非常丰富,追求实用,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价值,亨利王子饭店(如图七)是其典型代表,饭店墙体采用花岗石基座,黄色粗砂石墙面,立面形式为欧洲同时期旅馆建筑中常用的三段式分割法,布局采用强烈的中轴线对称式,中部和两端在平面中略前凸,顶部配以曲线式山墙,山面上雕刻着花草纹样装饰,转角处用花岗石镶嵌。饭店屋面处理为平缓的红瓦坡顶,两侧设起尖式阁楼窗。大门为三座券拱式并排门洞,通过多级台阶沟通与室外地坪的联系。图七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个别建筑物,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部伸展的房顶。2、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还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有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于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花草树木,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3、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屋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幅梁架。每一副梁架由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有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的建筑结构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4、斗栱:在一幅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栱”的弓形短木,两层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栱”。它使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之间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栱也可以用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座”(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仅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得到了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5、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斗斜,成为缓和的弯曲面。6、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7、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栱,无论内部外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8、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式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粱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