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第一节古代婚姻观念《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夫礼始于冠,本于婚”。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节古代婚姻观念一、婚姻的概念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婿曰婚,妻曰姻。”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第二节古代婚姻政策唐太宗:“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及笄: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一、导民婚配古代统治者为减少怨女旷夫,以保持社会安定;繁育人口,以保证征人役夫的来源和增加赋税。多奉行鼓励婚配和生育的国策。二、嫁娶有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对“自媒”的禁绝,本质上是借此保证父母之命的实施,以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媒婆二、嫁娶有媒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而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三、同姓不婚西周即推行同姓不婚政策,以保证宗法等级关系和权力继承归属的明晰以及优生;唐代所谓的“同姓”指同一高祖的后代,即同姓共宗;明、清法律也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者则予允许。“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为同宗高祖父母服丧)以上,以奸论。”四、可纳媵妾历代婚姻政策既推行父系家长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又允许男子“一夫多妻”,因此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女子的婚姻规范,对少数男子而言,实行的是以一夫一妻为名义、以纳妾为表现的多偶制。一夫多妻写照《明会典》:“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妾。”四、可纳媵妾第三节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一、婚姻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曾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哭嫁佳期临近,待嫁的新娘必须哭唱,哭唱父母养育之恩,哭唱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哭唱自己往昔生活的历.“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不哭,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迎亲迎亲场景一迎亲迎亲场景二拜堂新娘到了新郎家,双双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复拜祖宗和男方父母尊长,尔后夫妻交拜。如图正在拜祖宗。合卺进入洞房后,新娘新郎交杯饮酒,寓意婚后生活和睦一体,相亲相爱。一、婚姻六礼六礼实为婚仪的三个阶段,即相亲(纳采、问名)、定亲(纳吉、纳征)、成亲(请期、亲迎)。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遵循古之六礼。尽管岁月推移,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因子依然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十里红妆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十里红妆1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十里红妆2宁波雕花拔步床212、宽120、踏步深60、高228厘米。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廊庑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右边放马桶箱一只。反半部是卧床本体,有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床三面围有扩装式的雕刻及彩绘屏风。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十里红妆3朱漆带门围六柱架子床长213、宽113、高220厘米。床身案形设计,腿足缩进安装,用插肩榫与床面连接。床身这种设计,可追溯到内蒙解放营子辽墓、大同金阎德源墓、襄汾明墓出土的栏杆床,江南明清床塌罕见这种造型。床身正面束腰,卷草纹腿及牙板,线条流畅有力;背面光素,直腿。正面设浮雕人物纹门围及素面挂檐,挂檐下有镂雕牙板及人物吉子。其余三面无挂檐。通体髹朱,色泽深沉。十里红妆4朱漆靠背椅俗称洗脚椅,一侧座面下有小抽屉,以盛放袜子或剪成等修脚工具。桥梁式搭脑,搭脑两端与后腿交角处,有云头牙子相托,背板三段体做法,上部中部嵌浅浮雕花卉和人物花板,下部是蝙蝠纹镂雕,座面下束腰,正面两腿间饰透雕卷草纹牙条,牙子及花板均朱黑相间并髹金。色彩艳丽,饰而不繁。十里红妆5朱漆三斗房前桌长100、宽58、高89厘米。此桌通体髹朱漆,外形似平头案,因其有抽屉之故,且放在卧房的窗前,俗称房前桌。束腰,直腿,马蹄足,左右两腿间有设罗锅帐。面板下有云纹牙头。十里红妆6朱漆云龙纹提梁提桶高45厘米,桶身鼓腹,颈部起两道弦纹。提梁浅浮雕一对反向龙首和一蝙蝠,髹黑漆,灵芝云纹为地,刀法圆润,线条流畅,有雕漆的效果。这类提桶是宁绍较常见的木制容器,常用来盛放糕点、米粉、干果、杂粮之类。十里红妆7朱漆雕花直扛箱长110、宽62、高110厘米。通体朱髹,盒子上垂直墨书京兆公共号、乾隆四十三年款。外承力架由长方形的底板和垂直立柱等组成,内承长方形盒子四层。底板四周饰雕栏,立柱与雕栏间有镂雕夔龙坐角牙子。两组立柱间饰浮雕云双龙纹、双狮纹、双鹿纹、双猴纹、双麒麟纹花板共六块。所有立柱的顶端均饰覆仰莲纹。扛箱是婚庆仪仗队中盛放食物或衣服鞋履、金银细软等小件物品用。十里红妆8朱漆红橱110、高182、厚65厘米。此类朱漆大柜在宁绍,特别宁波象山一带颇为流行,俗称红橱。正面髹朱漆,通体光素,正面呈一平面,仅门枢起阳线,线条纤细而挺拔。此柜纹饰简单含蓄,门上的金属面页、吊牌及门鼻,造工精细,有很高的装饰效果。此柜设计别出心裁,无论造型和装饰都予人简单、透美、大方的感觉,是最具明式家具遗韵,也是宁绍红妆家具中最杰出的品种之一。十里红妆9朱地黑漆起地浮雕龙凤戏珠纹木酒埕高40厘米。小口、短颈,鼓腹丰肩,平盖,盖面薄浮雕团状双鱼。朱漆为地,通体起地浮雕龙凤戏珠及灵芝云纹,胫部饰回纹一周,纹饰髹黑漆,底子平整利落。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雕饰华丽,雕法狂放独物,极具装饰效果。盛酒的容器,民间极少见。十里红妆10朱漆高甩小提桶37厘米。通体光素髹朱漆,桶体圆球形,下有圈足,上接流线状细圆提梁,似高高甩起的细绳。造型圆润而空灵,简约而委婉,线条变化富有韵律感,质朴中透着高雅,漾有文气息,具有明式家具的遗韵。这种小提桶是宁绍一带最常见的小木器,田间送饭,走亲访友送干果点心,都少不了它。二、“七出”与“三不去”夫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婚姻关系的解除主要出于男方的意志,因此离婚称为“出妻”或“休妻”,被弃之妻称为“弃妇”。二、“七出”与“三不去”1.丈夫弃妻的七条理由叫“七出”(“七去”、“七弃”),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二、“七出”与“三不去”《孔子家语·本命》:“七出者,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辟,出;嫉妒,出;恶疾,出;多口舌,出;窃盗,出。不顺父母者,谓其逆德也;无子者,谓其绝世也;谣僻者,谓其乱族也;嫉妒者,谓其乱家也;恶疾者,谓其不可供粢盛(即操办祭品)也;多口舌者,谓其离亲也;窃盗者,谓其反义也。”二、“七出”与“三不去”2.“三不去”意谓妻子因娘家无人,没有归处不能去;和丈夫共同守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去。《孔子家语·本命》:“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3.古代离婚制度的几个特征:–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协议离婚,离与合取决于丈夫意志;–“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宗法家长制;–离婚可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即通过男方家长的干预,强制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三不去”从道德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这是对已婚妇女仅有的保护。二、“七出”与“三不去”三、贞节和改嫁1.贞节观的含义:–治好家内,以敬顺为德;–夫死不嫁,从一而终;–不淫乱;–处女贞。历史上对妇女改嫁的限止,经历了从宽容到严格限止的过程。2.贞节观要求女性婚前不与任何异性同居,保持“童贞”;婚后只与丈夫同居,保持“妇贞”;夫死不再嫁,保持“从一之贞”。单方面要求妇女注重操行,守身如玉,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贞节观束缚下的古代妇女,已被剥夺了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三、贞节和改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