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兴县人民政府文件新府〔2011〕22号印发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县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结合本镇、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2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目录一、发展基础…………………………………………………………5(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二)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6(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7(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9(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0(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11(七)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2二、发展环境………………………………………………………12(一)发展的机遇…………………………………………………13(二)面临的挑战…………………………………………………14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15(一)指导思想……………………………………………………15(二)发展战略……………………………………………………16(三)发展目标……………………………………………………16四、主要任务………………………………………………………18(一)着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18(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4(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6(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29(五)着力发展社会事业…………………………………………30(六)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新兴……………………………………344(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36五、政策保障………………………………………………………37(一)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改革…………………………38(二)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38(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9(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0附件:1.新兴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2.新兴县“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5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探索“文化崛起、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县域发展模式的新征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建设“幸福新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了总体部署,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编制各级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化一游”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重大挑战,全县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繁荣稳定,顺利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为全县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多项经济指标居云浮市首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16.43亿元,5年平均增长14.6%;人均生产总值达26377元,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年均增长6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7亿元,年均增长29.8%;外贸出口总额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8%;实际利用外资1592万美元,年均增长13.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38.9︰28.6︰32.5变化为2010年的31.4︰36.8︰31.8,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二)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农业保持稳定发展。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林业、渔业等为重要补充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4.41亿元,5年平均增长6.5%;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4%,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机械化加快推进,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壮大,2010年全县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44家,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221亿元,年均增长26.2%。2.工业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0.49亿元,5年平均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2.56亿元,年均增长30%;“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目前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特色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不锈钢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电子轻工、生物制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广东大华农公司获国家证监会批准上市,成为云浮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奠定。73.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在传统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旅游、房地产和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也迅速发展。我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称号,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和金水台温泉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23万人次,年均增长23.5%,社会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年均增长25.7%;全县房地产销售面积达22.6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8.8%,实现销售收入达7.22亿元,年均增长46.8%;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98.8亿元,年均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达47.36亿元,年均增长19.8%。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7亿元,5年平均增长13.3%,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交通、通讯、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全县投资环境,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江罗高速各项前期工作,省道276线县城至集成段、省道274线稔村至双阳段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乡道公路改造建设82.3公里,建成了稔村、水台两个客运站,实现通镇、村公路全面硬底化。2.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近5亿元,新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等多个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297千米、低压线路475千米;到2010年年底,全县发电8装机容量达6.3万千瓦,用电量8.42亿千瓦时。3.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10年年底,全县广播信号覆盖率达100%,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5%;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近12万户;光缆建设实现了通行政村,C网信号基本实现全县覆盖,国际互联网用户6万多户;移动网络覆盖率达99%,移动用户(含小灵通)25万多户,初步实现了移动网络联通到镇;建成了“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全县150多个单位开通了电子公文交换,12个镇50多个部门实施了办公OA,29个部门共有206个行政审批项目实现在网上登记办理。4.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围绕“一河两岸”,加强县城中心城区建设,完成东堤路、广兴大桥、东门桥、新江(洞口)大桥、较场路、象岗路、沿江北路、西环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建成百合山生态公园、县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大楼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完成翔顺、祥利、恒晖苑等一批中高档小区开发项目。5.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防灾抗灾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修建、加固防洪堤38.2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宗,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13宗,解决了农村12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6.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新成工业园共投入资金约4.5亿元,完成了一期2328亩园区的“五通一平”工作,落实入园项目29个,已建成投产项目14个;园区二期1416亩的“五通一平”和项目9入园工作有序推进;成功竞得省1亿元扶持资金,为园区的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广东省云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科技园、新兴不锈钢产业园、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紧规划实施。(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3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1.5%,较2005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就业形势良好。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总计达到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2.58%以内。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63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47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4%。3.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0年年底,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万人;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试点工作任务,覆盖率达81.23%;率先建立了“双档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97%,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健全城乡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全面铺开,全县16条贫困村和5566户贫困户全部落实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10(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扩建改造工作,创办了惠能中学、南大职业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5年累计考上本科人数3896人。2.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三网融合”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建设,城乡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六祖惠能》音乐剧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省批准建设,我县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升。3.科技强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有省级专业镇7个,农科创新中心3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县拥有省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6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十一五”期间,全县专利申请量315件,授权专利254件,发明专利18件,有10项成果获省级奖励,我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率先在全省实施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改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率11位居全省第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56‰,自然增长率连续5年控制在6.5‰以内,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被授予2009年度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6.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起点抓好12个镇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社会治安大为好转,“五·五”普法教育被评为“全国普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