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葛天氏之乐:共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2.韶: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3.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出土的。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至1987年6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18支。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时代距今约8000年。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4.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六代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5.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钟、铙;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丝:琴、瑟、筑;木:椌、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篪。●6.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并且,《》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7.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十一篇。①音乐的本质,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他指出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②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③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反映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的风气,应该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④伦理作用,涉及到“理欲说”“动静说”、“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等十分广泛的领域。⑤审美作用,认为音乐因人的感情变化而具有不同的色彩,认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认为音乐是真情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流露,感情愈深挚,则音乐愈动人心。●8.乐府:含义有三种:①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②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③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9.相和歌: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10.声无哀乐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全文约7000字。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①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②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③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④“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11.广陵散:曲谱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它是隋唐时期的传谱。全曲共分为45段,结构: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的音乐内容,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乐曲综合表现的上述两种互相补充的感情因素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广陵散》也因此而更具进步性。●12.(何承天)新律: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他的办法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具体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仲吕所生黄钟之数(依三分损益法计算11次得到8.8788寸),得差数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13.霓裳舞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这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霓裳舞衣曲》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但这部名作早已失传。●14.旋宫转调: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宫指调高;调指调式。“旋宫”指调高的变换;“转调”指调式的转换,合起来称作“旋宫转调”。●15.八十四调: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旦”相当于我国古代音乐术语“均”,即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八十四调”理论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7种调式,得84调。但在实际上,“八十四调”只是一个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可能用全,而且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难解决旋宫实践问题。“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却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16.减字谱: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减字谱比起文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他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17.离骚:它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现存明清时期的《离骚》传谱多达37种,但大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离骚》共18段。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离骚》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音型,犹如诗人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武将上下而求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索。全曲通过低沉悲愤和高亢豪爽两种对比性音调加以交织发展,有着磅礴的气势和感人的激情,是唐代琴曲中一部优秀作品。它是减字谱出现后,在宫廷秘府中转辗传抄而流传下来的★18.教坊: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教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19.白石道人歌曲》:姜夔,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其中收词曲17首(自制曲14首,包括《扬州慢》、《杏花天影》、《凄凉犯》,古曲填词2首,为范大成曲填词1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20.乐书:北宋陈暘撰。共200卷。世称《陈暘乐书》。成书于哲宗时,是我国最高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思想体系是保守的,但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丰富的音乐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是有关于乐器绘图及释文,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21.蒲松龄俚曲:清代说唱音乐形式。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家乡山东淄川,以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创作了有关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称《聊斋俚曲》,共有十五套,所用曲牌53个。其中代表作《磨难曲》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鞭挞了贪官污吏,赞扬了正义的斗争精神●22.木卡姆: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为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各地木卡姆在音乐风格、结构,甚至曲名和乐曲数量方面,都具有某些差异,一般说来,喀什木卡姆细腻,伊宁木卡姆明快,刀郎木卡姆粗犷、质朴。木卡姆除少数是六套外,一般都有十二套。木卡姆使用的音阶、调式、节奏、曲式结构丰富多采,节拍常运用一般少见5/8、7/8、9/8拍子。使用的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甫、艾捷克、卡龙、手鼓等。演唱时大多席地而坐,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形式。木卡姆的歌词句式一般为四行体,内容多描写维吾尔族人民的爱情生活。★23.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亦称为京音大鼓,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它的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早期的京韵大鼓艺术有胡十、宋五、霍明亮等,他们以短篇说唱取代长篇大书,编了不少唱段,其后又被再次革新,以北京话作为说唱的标准语言,伴奏除三弦外增加四胡,吸收戏曲唱腔进一步丰富了说唱艺术尤其是刘宝全,他的嗓音清脆明亮,高亢挺拔,行腔自如,对发展和丰富京韵大鼓。作出卓越贡献★24.《平沙落雁》:曲谱最早见于崇祯七年藩王朱常淓刊印的《古音正宗》,这首乐曲流畅生动,表现手法简练,将抒情性与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听众理解,所以流传甚广,刊载谱集多达56种。乐曲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描写深秋来临,天高云淡,雁行和鸣的景象;第三、四、五段为第二部分,描写雁群将落,回环顾盼,空际盘旋,最后降落沙滩;第六段为第三部分,表现雁群初落,立足未稳,惊而喧闹,最后秋夕与归雁一同隐没在暮色苍苍的夜色之中★25.十面埋伏:武套琵琶大曲,大概明代开始流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卷上,是王君锡的传谱,标题《十面》,全曲共分十三段,音乐素材可能取自民间音乐。乐曲按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将各乐段用琵琶技法贯串起来,成为武套琵琶大曲●26.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泉州、晋江、厦门等地区和东南一带,南音使用的琵琶面板上开有两个月牙形音孔,演奏时横抱,手法较简单。曲牌名称有唐代之前的《汉宫秋》、《后庭花》、《摩柯兜勒》,唐代的《甘州曲》、《凉州曲》等。南音的乐队编置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演奏风格上四管比较清闲淡雅,下四管比较活泼流畅,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类,“指”是指有唱词,乐谱和琵琶谱演奏符号的大型套曲,每套有一个故事情节。“谱”是指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曲”是指结构简短,词曲活泼的散曲。★27.神奇秘谱:明代朱权1425年编印出版。成为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共分三卷,上卷为“太古神品”共16首,中卷和下卷为“霞外神品”。该谱于各曲之前均有详尽的题解,将琴曲的渊源演变情况和乐曲表现内容作了介绍,段落、指法、音位也标写得清清楚楚。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28.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刊印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共分三卷。卷上收直隶王君锡所传西板十二曲;附杂板一曲。曲收浙江陈牧夫传大曲6套;小曲62首。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清拿鹤》。参照古琴减字谱注定了一些琵琶指法符号,使琵琶演奏的演奏技艺从口传心受转到以字谱形式记录保存保护,对后世琵琶演奏与收集整理琵琶曲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9.新法密律:明代朱载堉所创,他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长,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他用八十一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从而实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