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延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延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西部强市的突破时期。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这一时期发展,明确任务目标,凝聚全市共识,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市场行为,编制本规划纲要。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规划目标圆满实现“十一五”以来,全市以胡锦涛总书记联系指导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应对复杂形势,有效克服诸多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前一到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圣地延安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达到885.42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4.7%,人均4.11万元,折合6198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5.2亿元,年均增长18.5%,财政支出192.7亿元,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3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多。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以林果、草畜和棚栽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油煤气开采和加工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年提高。城乡统筹初现成效,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率提高到45%。延安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8.9万。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日新月异,承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和城市反哺农村机制初步建立,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机场迁建试验段完工,包西铁路复线、青兰高速陕西段建成通车,延志吴高速加快建设,市到县公路实现二级化,70%行政村通油路,85%行政村通班车。“气化延安”步伐加快,县城全部实现气化。开工建设南沟门水利枢纽,启动黄河引水工程,率先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实现户户通电。通讯、宽带、有线电视等信息化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实现广电、电话村村通。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6.6%,山川大地基调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各县城垃圾和污水处理设2施基本建成,城市空气质量和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社会民生事业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482亿元,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中小学“蛋奶工程”、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全面落实。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城乡医保、低保、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村减灾安居、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全面推进,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基本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住房、汽车、家电、旅游、休闲等小康型消费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企、农村、文化、行政、投融资等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延投资兴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过亿美元。民主法治、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民族宗教、安全生产、双拥、人口、信访和工青妇等工作成效明显,平安延安建设深入推进。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持续强化、发展势能加快蓄积的五年,为“十二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圣地延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十二五”发展面临更为有利的环境未来五年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从发展阶段看,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欠发达依然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依然是主要矛盾。从发展方式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从发展基础看,经济总量偏小,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从发展动力看,市场化和外向度水平不高,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依然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薄弱,民间投资创业活力不足,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有限。从发展环境看,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国家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开发,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国家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建成一批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化工强市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为我市可持续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在多年快速发展蓄积的潜能和物质基础上,我们有条件乘势而为、加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未来五年,全市将呈现结构转型、发展加快、城乡统筹、民生提升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持续上升周期。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努力使“十二五”成为我市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期,基础3设施建设的跨越期,社会民生事业的提升期,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加快发展原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先进,实施赶超,实现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勇于变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打破体制机制制约,努力实现重要领域和重点难点问题的新突破,促进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统筹发展原则。坚持以城乡统筹为主导,在城乡、区域间均等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乡、区域互动,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原则。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原则。坚持民生优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两个同步”,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一个跨越”,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社会民生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实现新跨越。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0亿元、力争7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4.8%;物价总水平控制在预期范围内。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初级能源产品输出地加快向能源综合化工产品输出地转变,绿色产业、红色旅游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20%。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力争4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力争1500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常住人口13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走在前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新跨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健全,水资源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城镇和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承载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不断4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50%,力争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社会民生发展跨入新阶段。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并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均等化水平和可及性明显提高,人民社会经济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面实现西部强市目标,力争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同质化,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建成惠及圣地百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专栏1:延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生产总值(亿元)885200013以上预期性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0521014.8预期性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235][7000]25预期性54、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预期性5、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万人)1450300016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026019预期性7、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1.04][3]预期性8、非公有制经济比重(%)1720预期性社会进步9、城镇化率(%)4560预期性610、人口自然增长率(‰)4.966约束性11、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2.6预期性12、中小学生城镇集中就读率(%)9395约束性13、学前教育入园率(%)7190约束性14、新增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814预期性1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4.775.33预期性16、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张)3.964.00预期性17、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2470.092约束性18、城市每万人口拥有公交车(标台)6.710预期性资源环境1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16]约束性2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约束性2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约束性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212约束性23、耕地保有量(万亩,到2020年)566.18527.958约束性24、森林覆盖率(%)36.650约束性25、城市、县城、重点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90约束性26、城市、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率(%)7080约束性27、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天)310约束性人民生活28、城镇登记失业率(%)4.54.3预期性29、城镇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80(农村)909约束性30、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092约束性3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24.0626.05预期性32、新型农村社区水电路气房网覆盖率(%)95预期性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8803500014预期性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1731200018以上预期性注:1、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