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七期1999/2/5主題:由《論語》看孔子的為人與孔門師生的情誼一、前言孔子向被譽為「至聖先師」,在後代許多腐儒的介紹中,變得十分的呆板與無趣,以至現今,學生只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不過是考試要考的一個古人而已。然而,翻開《論語》這一本實際保留孔子言行的弟子記錄冊,孔子的音聲笑貌,卻是呼之欲出,而他與學生間也不僅止於「傳道、授業、解惑」,不時有幽默或溫韾或輕斥的場景洋溢其間,學生對老師的尊敬都是發自內心,若學生不滿老師的作法,也可以提出抗議,這林林總總,都令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想一探孔子究竟何許人也,可以令當世人尊敬,可以令後世人景仰,相信並不僅只是歷代讀書人考科舉要考四書五經才重視孔子的。而孔子一生以教育為己任,弟子至少三千,可能更多,有名望與成就的,也有七十二人。而在孔子死後,弟子都服喪三年,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墓旁,陪了老師六年才離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種自然的魅力再加上孔子令人心折的氣度,學生才會這麼的敬愛他。因而在欲窺孔子的面貌之時,同時也想一探孔門師生的關係。為了儘量還給人物原貌,故所採資料多盡量以《論語》為根據。然限於《論語》只是零星記言與記行,未涉及事件的原尾,故酌以《史記.孔子列傳》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及一些與孔子年代相近的書以作補充,期待了解一代聖人的言行事蹟以資取法效尤。二、孔子的為人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恐怕要從多方面來說明。但要了解一個人,他的日常生活如何,是一個關鍵,在《論語》中談孔子平常生活的地方很多,其中,〈鄉黨篇〉記載尤詳。玆略述如下: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偑。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齊必有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寢不語。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言於阼階。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入太廟,每事問。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日常生活的穿著、吃東西的講究衛生,這些講究,有些至今仍合於中醫的要求。在朝廷上當招持賓客的人員的態度是如此的謹慎小心、在朝上與同僚的進退應對會因身份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交談、遇到認識的人有喪事時的態度就顯得莊重、入太廟時的重視禮節、平日坐車時神態也是莊重的……等,可謂細膩傳神,活脫是一部「孔子傳」的劇本。這也許是孔子的弟子觀察老師很長一段時間,所發現孔子日常生活的特徵而加以記錄的。除了〈鄉黨篇〉所記,在《論語》其他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生活態度。如〈述而篇〉所記「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知道孔子在家中從不皺眉,隨時保持活潑愉快的心情。而且孔子十分喜歡音樂,聽到別人歌唱得好,都會請別人再唱一次,然後自己跟著唱和。但是孔子這種喜歡唱歌的習慣與隨時心情愉悅的生活態度,卻會在遇到別人有喪事的時候予以改變,變得整日哭泣,晚上也不唱歌,這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視喪事。而「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與「溫、良、恭、儉、讓」(學而)也都是弟子對孔子的看法。另外,〈述而篇〉也記載了一個有關孔子行為的一件事:「釣而不綱,弋而不射」。這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的魚網,以免把魚補盡。而且對於正在巢中休息的鳥,不會去射它們,因為它們沒有防備。這可以看出孔子的個性是不會暗箭傷人,也不會趕盡殺絕。然而這些都只是孔子平日生活的瑣事,尚未完全展現孔子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葉公也曾問過子路,孔子是怎麼樣的人,但是子路卻沒有回答。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告訴子路,你怎麼不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而孔子也曾說過自己不是一生出來就什麼事情都知道的天才,只是愛好傳統,靠著勤敏而求得學問。這種「好古,敏以求」的態度,與上面所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是一致的。這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的自我介紹。孔子的好學與謙虛也是有名的。他曾經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也常與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對於學習,他也曾試過整天不吃不睡,只是苦苦思量,後來發現這樣子沒有用,還是要努力讀書才行。(衛靈公)而他對學問的態度是「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他與師襄學琴,不但要彈得很順,節拍沒有錯,還要從音樂中去掌握作曲者創作的目的與作者是何樣的人。可見其學習的認真程度。在面對別人說他是聖人,多才多藝之時,他就馬上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其弟子公西華便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孔子謙虛歸謙虛,對自己的能力仍是很肯定,他曾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這我們在前面的〈鄉黨篇〉都有大略提到他「飲酒雖無度,卻不及於亂」「他在朝上的進退應對及接待賓客的態度」。而他對喪事的重視,從他「日哭」「不夜歌」都可看得出來。另外,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子貢說:「唉!都沒有人了解我!」子貢連忙安慰老師不要這麼悲觀,並問老師為什麼如此說呢?孔子就說「我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與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而可以昇華的形而上的境界,可是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言下不勝感慨之意,卻也側面勾勒了孔子的一些特質。由以上這些資料,我們可知孔子的確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只是不免感嘆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現實中獲得發揮。雖然他多次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之類的話,也確實可以做到,但「道之不行」,仍是令他耿耿於懷,於是周遊列國,希望可以獲得重用。就是因為他周遊列國以干國君的最終目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推行自己的現想,故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說孔子十分重視出處的問題。因此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不能富貴又如何?重要的是不要違背自已的良心。因此,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唯其不屑「不義而富且貴」,故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孔子在魯為司寇時,齊國懼魯國在孔子的帶領下變得強盛,於是送美女到魯給魯君及季氏。為此魯國三日不朝,君臣都去看美女了。孔子很生氣,但仍期待國君與當權者可以收歛一帶。直到祭祀時,國君沒有按禮節把祭肉送給大夫階級的孔子,孔子就離開了魯國。(微子)在齊國時,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卻因晏嬰的反對作罷。於是就與孔子說「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這是明白告訴孔子「我不能重用你」,孔子知道齊君的態度後,就馬上離開齊國。到了楚的邊境,孔子得知楚王殺了二位賢人,馬上就帶弟子往回走,不入楚境。在衛,因衛靈公的太子蒯聵不滿南子,想要刺殺,事蹟敗露,只好逃到晉國,衛靈公因此想攻打晉國,而問孔子如何作戰,孔子不滿衛靈公的作法,於是回答「如何祭祀,我有聽說過,如何打戰,對不起,我沒有學過。」(衛靈公)隔天,孔子再與衛靈公說話時,衛靈公的眼睛只看著天上的大雁,不再向孔子看上一眼,孔子就離開了衛國。除了處世態度,孔子的氣度也十分的恢宏,在陳絕糧時,而對子路質疑「君子亦有窮乎」時,仍堅持著「君子窮也要窮得有骨氣」,而不同於小人,遇到了困難,就退步而改變自己的原則。畏於匡時,也堅信著自己所作的文化傳承工作是會受到上天的保佑,而肯定的說「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面對桓魋要殺孔子時,學生都請老師逃避,他卻十分有自信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而公伯寮曾在魯國當權的季孫氏而前說子路的壞話,並間接的攻訐孔子,孔子的學生子服景伯很生氣的來報告孔子,並且表示「我現在朝中的力量很大,可以除掉這種人」。換言之,他是要討孔子的一句話,要公伯寮永遠消失也不是難事,但孔子卻說「算了,我所要推行的道可以成功的話,是上天註定的,不能成功的話,也是上天註定,公伯寮能起什麼作用呢?」(憲問)在當時,孔子的許多學生都在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孔子都不願借他們的力量去消除一些反對派勢力,這同時也印証了孔子自己所說「不怨天,不尤人」的處世態度。如果他要把自己在魯國無法得志的原因全歸罪為公伯寮的構陷,大可動用如子服景伯這種在國內有勢力的學生,好歹給在背後說自己壞話的人一些教訓,可是他沒有。也並不認為自己「道之不行」,是這些人在作怪。由此可看出孔子人格的高潔與心胸的開闊。除了孔子對自己的介紹與孔門弟子的說法外,當時許多屬於道家者流的隱士,也曾對孔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一次,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早上起來,要出門的時候,守門的人問他「你是從那裏來的?」子路回答「從孔先生那兒來的」。守門的人就問說「是那個明知道作不到,卻硬要去做的孔丘嗎?」有一次,孔子停留在衛國時,在自己的家中擊磬。有一個挑著草器的人經過孔子的門口,聽到了磬聲,就說道「裏面這個擊磬的人是一個有心人呀!」於是就停下來聽磬。聽了一會,就說「這個擊磬的人太固執了,磬聲島充滿堅定的信念,似乎怕別人不了解他。事實上,時代可以挽救的話,當然要盡力去救。然而時代已不可作為了,又何必非出來改變呢?《詩經.衛風》就說了:『要涉水時,如果水淺,就把衣服拉起來過,以免弄溼。如果水太深,再怎麼拉衣服,也免不了弄溼衣服的話,就乾脆直接走過去』,又何必作困獸之鬥呢?」(憲問)有一天,孔子坐車行於路上,楚狂人接輿經過孔子的車,便唱著「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歌詞的意思是說:鳳啊!鳳啊!你倒眉了,你這個時代出來做什麼?過去的歷史不可以改變與挽回,未來是你可以開創的。算了吧!算了吧!今天要出來從政,是十分危險的,你可以免了。孔子聽了接輿的歌,心中頗有感觸,想停車與他交談,但接輿卻很快的走掉,讓孔子找不到他。(微子)有一個道家的人物微生畝就直接問孔子「孔丘呀!你為什麼總是這樣的忙碌奔波呢?」孔子回答「唉!實在是我自己的毛病太深了」。(憲問)在孔子迷路時,打發子路去問路,子路又遇到二位對孔子的行徑不贊成的長沮和桀溺。長沮知道問路的是孔子,就直接說「他已經知道路了」,此處的知道路,是知道人生的路該如何走,即認為孔子已經選擇了他的人生方向,又何必來請教我這個不贊成他的選擇的人?桀溺則乾脆勸子路投到自己這一邊,何必跟著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