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解剖•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及肝的下方附近,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的一段长约2.5cm的肠管,其肠壁薄,管径大,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临床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降部长约7—8cm,自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和胰头的右侧垂直下行,在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行,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的粘膜有许多环状襞,在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在大乳头稍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为副胰管的开口处。•水平部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始,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三腰椎体的前方,移行于升部。肠系膜上动、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在某些情况下,可压迫该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升部最短,长约2—3cm,自水平部末端始,斜向左上方,达第2腰椎体左侧急转向前下,移行为空肠。转折处的弯曲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借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右膈脚上。该肌及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亦称Treitz韧带,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十二指肠显微结构:•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1)粘膜:•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大量肠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组织。小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的绒毛之间。•③粘膜肌层:为平滑肌;•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绒毛的中央,可见管腔较大,由单层内皮构成的中央乳靡管,即毛细淋巴管。•(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3)肌层: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4)外膜: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浆膜。•胰腺:•胰横居于腹后壁,平对第1-2腰椎体的前方,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后方有胆总管、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等结构,胰可分头、颈、体、尾4部分,各部分之间无明显的分界;胰头下部有向左侧突出的钩突,肠系膜上动、静脉即夹在胰头与钩突之间。MRCP的原理•MRCP是一种新兴的胆胰管观察方法,其成像原理及特点是:利用重T2WI使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液体成高信号,快速流动的液体成低信号,结合脂肪抑制技术,使脂肪及实质器官也呈低信号,通过多维的重建,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观察图像MRCP对胆管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胆管梗阻端形态:良性病变以杯口状及圆形充盈缺损为主,梗阻端胆管常呈移行性狭窄。恶性病变以突然中断及偏心性狭窄为主。•良性病变所致胆管扩张中,胆管扩张以轻-中度扩张为主,扩张胆管呈枯树枝状或残根状;恶性病变所致胆管扩张,多为中-重度扩张,扩张胆管多呈软藤状改变。•但由于MRCP反映的是静态图像,有时胆总管下端括约肌的痉挛收缩,会造成胆总管下端管腔突然狭窄的肿瘤假象,也可造成胆总管下端充盈缺损的假结石表现。需结合平扫做出诊断;MRCP对壶腹周围癌鉴别•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有研究表明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织来源大致相同,且相比于胰头癌及胆总管癌来说预后较好,故归为一类,统称为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胆总管下端癌统称为壶腹周围癌,在临床上有很多共同表现。•因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胰头癌,故二者的区分对于临床的治疗及预后有着很大的作用。•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壶腹周围癌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黄疸、腹痛,部分病人有消瘦、纳差和恶心呕吐等症状;•MRCP联合常规MR扫描诊断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准确率高,应用价值大,且通过MRCP图像的特异征象(双管征、四管征)可区分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MRCP诊断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特异征象:•四管征:国内外有学者提出四管征是胰头癌的特异征象,主要指肿块上方扩张的胆总管、肿块远侧扩张的胰管、肿块下方正常存在的胰管及扩张的胆总管。而十二指肠乳头癌一般无此征象。•双管征:双管征指扩张的胆总管及主胰管,是目前公认的胆道系统低位恶性梗阻的较特异征象。•胰头癌患者的双管征在接近肿块处中断,二者呈分离征象,而且总胆管有不同程度内收牵拉征象。而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由于肿块发生位置位于二者交汇处,所以虽出现双管征,但二者呈聚拢趋势•MRCP及常规MR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正确率,四管征可以作为诊断胰头癌的特异征象,而双管征则提示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分离的双管征提示胰头癌,而聚拢的双管征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区恶性肿瘤。临床上若肿块体积较大,胰头及壶腹部均受累,此时仅通过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须依赖病理学诊断。病例•病例一,男,78岁,阻黄半月余。胰头高分化腺癌•病例二:男,63岁,上腹胀痛半月余。胰头癌•男,57岁。十二指肠乳头癌MRCP对胆总管下端癌的诊断•MRCP多表现出偏心性胆总管狭窄,而胰管少见扩张,梗阻以上胆管呈软藤状扩张,全部病例均可显示软组织块影,并可见胆管壁厚超过5mm。•病例:女,50岁,黄疸一月余。胆总管下端癌•总结(结合平扫及MRCP):•十二指肠乳头癌引起的“双管征”呈聚拢的趋势,全胰管及胆总管全程性扩张并伴胆总管末端-乳头区软组织肿块;•胰头癌表现为胰头区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号,T2WI呈等或略高混杂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各期信号强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其引起的“双管征”距离加大、分离,胆总管下端锥形狭窄或截断,伴主胰管截断或全程扩张;•胆总管下端癌表现为受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胆管腔内软组织信号结节,动态增强MRI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出现明显强化。MRCP多表现出偏心性胆总管狭窄,而胰管少见扩张。十二指肠腺瘤•十二指肠良性肿瘤非常少见,仅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5%左右,但十二指肠腺瘤是最常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十二指肠腺瘤起自十二指肠上皮组织,发病年龄较大;•十二指肠腺瘤容易恶变,其恶变危险性极高•病理学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病变特点为单发(与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鉴别要点)、宽基底,呈菜花状或息肉样外形,质较软;•当肿块生长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或并发胆总管结石时,阻塞了胆汁的排泄,形成胆道低位梗阻,造成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出现黄疸。影像学表现•影像表现为边界光滑锐利的圆形或类圆形肿物,上消化道钡餐表现为轮廓清晰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邻近粘膜皱袭正常光滑,无中断破坏,管壁柔软。肿块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处位于十二指肠腔内向腔内突出生长,此征象可与壶腹癌、胆总管末端癌及胰头癌进行鉴别。病例:•病例一,女,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局部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