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清]李毓秀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友善、好学的最佳读物。《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聊一聊:关注自己生活:健康,娱乐,兴趣爱好等学习:专业学习及多元化知识的积累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等目标:定位自己,找到方向。《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国学“弟子规”教学大纲《弟子规》的6个中心部分1:入则孝------〈感恩〉2:出则悌------〈友爱〉3:谨------〈规范〉4:信------〈诚信〉5:泛爱众------〈善待〉6:余力学文------〈勤奋〉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孟子·滕文公上》的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zǒng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rénxùnshǒuxiàotìcìjǐn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fànàizhòngérqīnrényǒu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所讲述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讲信用。与人相处时要平等友爱,并且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做好这些之后,还有剩余时间精力,就应该学习知识。故事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rùzéxiào入则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母的意志fùmǔhūyìngwùhuǎnfùmǔmìngxíng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fùmǔjiàoxūjìngtīngfùmǔzéxūshùn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你,应该赶快答应;父母让你做什么事,不要拖拉懒散.父母教导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父母责备你,一定要虚心接受。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从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故事2:郯子鹿乳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故事4: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dōngzéwēnxiàzéqìngchénzéxǐnghūnzédìng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chūbìgàofǎnbìmiànjūyǒuchángyèwú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冬天让父母暖和,夏天让父母凉快,早晨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父母铺好被褥。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职业要稳定,不要经常变化。shìsuīxiǎowùshànwéigǒushànwéizǐdàokuī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wùsuīxiǎowùsīcánggǒusīcángqīnxīnshāng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自作主张。如果随意去做,就会容易出错,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顺的行为。别人的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能私自占为己有,如果暗地里私藏了别人的东西,那么你的品德就会受到损伤,父母亲一定会很伤心。故事8: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qīnsuǒhàolìwèijùqīnsuǒwùjǐnwèiq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shēnyǒushāngyíqīnyōudéyǒushāngyíqīnxi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qīnàiwǒxiàohénánqīnzēngwǒxiàofāngxián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所厌恶的东西,要小心谨慎地为他们扔掉。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有伤痛,这样会让父母担心;也不要让道德品质出了毛病,如果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会让父母丢丑。父母喜欢我,孝顺很容易;父母不喜欢我,我还能孝顺他们,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qīnyǒuguòjiànshǐgēngyíwúsèróuwúshēng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jiànbúrùyuèfùjiànhàoqìsuítàwúyuàn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劝说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等父母情绪好或者高兴的时候,再继续规劝;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就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到责打,也无怨无悔。故事12:苦心劝父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小时候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我好用它来装你,把你扔到山里来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故事13:兰姐善谏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qīnyǒujíyàoxiānchángzhòuyèshìbùlíchuáng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sāngsānniánchángbēiyèjūchùbiànjiǔròujué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sāngjìnlǐjìjìnchéngshìsǐzhěrúshìshēng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病了,吃的药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要日夜护理,不离开病床。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守孝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之恩,还要夫妻分居,不喝酒不吃肉。办理父母的丧事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而铺张浪费,只有这样才是真孝顺。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故事13:兰姐善谏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只有父母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永远关爱我们,可以忍受我们一生的不解与怨恨!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那个人,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刻,后悔已晚。提问:你的父母生日是哪天?最喜欢吃什么?干什么?不知道的,回家询问。要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用心体会。作业:下次周末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完善自我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毕淑敏《提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