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第二节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荀子(238B.C.)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170A.D.,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二)巴黎的改建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交通。1852年巴黎改建,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三)“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1898年霍华德(E.Howard)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见图1-1)图1-1190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ofsociology)与芝加哥城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R.Park)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最愿意和有价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帕克的追随者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演替概念应用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1925年,伯吉斯(R.Burgess)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图1-3a)。赫特(H.Hoyt)于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图1-3b),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美国和加拿大当前许多城市的空间形成较相一致。图1-3哈里斯(Harris),厄曼(Uiman)提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二)卫星城与新城市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1.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2.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三)新建的大城市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ofBrasilia)--从平地建设起来的新城。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城市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东西主轴线长6km,东段置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西段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km,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置格式基本统一。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4层的大平台,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也是全市的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城市绿化率60%,人均100平方米。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四)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城市生态学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60’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1975年巴黎“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研究”工作会议1977年波兰的(“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协调会议上,正式确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1975年正式列入UNESCO“MAB”国际计划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专题是该计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UrbanEcology)。1980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欧洲生态学会议,涉及:城市系统的特征、人类活动对城市生境和生物群落的影响及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德国法兰克福将城市与郊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物指标显示大气污染的情况,建立了该市的敏感度系统模型,预测城市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调控使城市向最优化方向发展;意大利罗马,涉及到的内容有:交通、能源、城市扩展、污染、动植物区系和土壤等环境条件多个方面。日本的城市生态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1971~1974年,城市环境影响下的动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动态以及城市环境的特征;2、1975~1977年,以动植物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3、1978~1980年,是以人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大气、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行为、土地利用、人口统计学与健康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4、1980年后,主要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循环,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研究等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以人口为基本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研究。(3)以城市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等。1984年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究会”,会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1988年,《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期刊在天津出版发行,1989年马传栋编写了《城市生态经济学》,1992年于志熙编写了《城市生态学》,1993年杨士弘出版《城市生态研究》,1993年董雅文编写了《城市景观生态》和1998年沈清基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等。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常州、苏州、广州和石河子等城市都进行了城市生态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研究,主要有:①上海典型街区和卫星工业城镇的生态研究,能量利用和能量流动格局研究、水和其他物质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研究、居民生活环境的研究和典型区域或城镇的生态研究;②上海郊区乡镇的生态研究,近郊乡镇的生态区划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农工商复合的农村系统优化模式的开发研究、城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预测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研究;③上海农牧渔副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工程研究等。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