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牲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对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速社会的发展。2、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与其他各学科整合。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实践,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取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3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擅自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价值,积极地参与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中去。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的必修课,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计算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变成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大技能课。如果这样,就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和用途。二、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1、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避免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时,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方法和过程,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计算机信息技能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新鲜内容,以活泼金榜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3、在任务驱动中掌握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落后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掌握信息技术,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性、发展性、全和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的水平和能力,鼓励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和教学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各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初中阶段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1、本《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分成两个学段。2、各学段课时安排建议。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应关系的说明。4、分学段看出各学段的教学模块、软件建议和评价建议。一、内容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本《标准》对于各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课时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以根据设备、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甚至可以跨越学段的界线,提高或降低教学内容的层次和要求。初中学段分别由教学模块、教学建议和评价内容建议三部分组成,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建议部分是针对相应模块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和应用软件,这此方式和软件是可选择的,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实施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内容建议则提出了检测的要点。课时安排建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一般不少于68课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二、内容标准初中阶段[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信息与信息社会。2初步应用信息技术。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4信息技术相关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教学建议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信息和信息世界的了解,以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相关知识,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评价内容建议1、是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信息世界。/2、是否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是否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4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1、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4、文件和文件夹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教学建议熟练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中理解文件目录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搜集信息的技能,自主地学习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简单工作原理用户界面的概念等基础知识。评价内容建议1、能否较熟练地输入汉字。2是否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3、是否了解文件目录的组织结构。4是否了解用户界面的概念会应用操作。[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1、文本的编辑、修改。2、版式的设计。教学建议提高对文本进行编辑、修改的要求,注重文字的版式设计。更全面地学习WORD、WPS2000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并能较熟练地使用通过电子报纸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文本排版的技能训练评价内容建议1、能否熟练使用WORD、WPS2000等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操作。2、是否具有初步的设计版式的能力,能编辑电子报刊。[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数据的表格处理。4、数据图表的创建。教学建议初步EXCEI的使用,尝试利用该软件完成简单的数据编辑和处理,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完成对该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评价内容建议1、是否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能否在EXCEI中完成数据的输入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3、能否创建数据图表,说明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关系。[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应用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教学建利用因特网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完成信息的抛售工作。在操作中体验因特网的功能。能利用收发电子邮件更好地与别人进行技术沟通、合作学习。使用FRONTPAGE完成简单的网页制作。评价内容建议1、能否充分利用因特网熟练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工作。2、能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的作用。3、是否了解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4、是否掌握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页的基本技能。[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介绍。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教学建议加深对多媒体的了解,进一步熟练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料。评价内容建议1、能否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中熟练地对文字进行编辑。2、能否利用各种媒体资料。3、是否能较好地组织和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计算机硬件及其基本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的安全。5、计算机的使用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未来。教学建议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可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避免枯燥知识的单纯灌输。评价内容建议1、是否知道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是否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3、是否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是否知道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5、是否知道计算机的安全知识,以及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未来的社会是充满了变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学生必须会理性的思考,学会创造性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处理和检索信息,并且有效地进行交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建立起一套以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体系,需要在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生关系诸方面进行革新。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1、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模式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大量应用为教学模式的变化提供了机遇,为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教育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借助项目的活动来整合各类知识,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综合知识到学习之中。采用驱动任务,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术,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得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软件课。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知发展模式转换。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一个学习环境,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以问题、疑问或课题的整个环境的中心为焦点,学习者的目的是能解释和解决问题或课题,学习环境是鼓励和促进学习的,与动态学习进程联系在一起。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等,同时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应加强合作学习的人对人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过滤机制,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信息污染的免疫力。3、课程整合的学习模式在信息社会中,读、写、算和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文化的四大支柱。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信息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能实现思维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包括交流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会怎样学习,包括综合运用信息处理技能、推理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调查技能、评价技能等。二、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1、发展性评价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当给予肯定。对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