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语故事教案【篇一:《成语故事》教案】【篇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8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⑷画出不理解的词。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⑷指名读课文。三、指导书写。四、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2、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则成语故事,一起说说是哪三则?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来。二、精读《自相矛盾》。1、师生一道回顾这个故事讲的内容。(回顾过程中板书:夸口)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人说大话。(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3、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要求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4、出示文中图片,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出示: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张口结舌”的意思。你能把横线上的词换成自己的话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等)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5、出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6、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预设:如学生说不出或不愿说,教师可举一例。7、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我们说话或做事不能前后抵触,互相矛盾。)三、精读《滥竽充数》。1、指名说说“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2、指名读课文。3、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比较并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4、用“总是”造句。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导用“不要??而要??”造句。(对南郭先生来说,齐湣王可比齐宣王难对付了。他可不是胡子眉目一把抓,而是有所选择了。我这儿有两双名牌鞋子,一双是冒牌的,一双是正宗的,你们知道了,肯定不要冒牌的,而要正宗的。现在偏偏有些不法商贩用些不好的东西冒充好的东西,这也叫滥竽充数。)6、出示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7、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四、精读《画龙点睛》。1、“点睛”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课文。思考:(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3)“点睛”的结果怎样?3、逐题讨论,指导朗读。(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多数是赞叹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如:这一笔可真神奇啊!)(1)出示故事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2)举例说说成语意思。5、指导读课文(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课外积累几个成语故事,准备举行讲成语故事比赛。4、创编故事,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板书设计教后记: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夸口得俸禄画上眼睛张口结舌逃走了腾空飞去6【篇三:《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水滴石穿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二、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3、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生读课文。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竽腮俸禄奏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他为什么要充数?(3)他为什么能充数?(4)他充数的结果如何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2)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生:竟然。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4)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四、作业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这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