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物业管理公共关系概述[内容提要]:本章是公共关系的原理篇,主要介绍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公共关系在物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素质目标:树立公共关系意识和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知识目标:掌握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和历史的演变过程。能力目标:培养运用现代公共关系观念解决公共关系问题的能力。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学习建议]1、阅读一本有关公共关系理论的著作。2、熟悉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3、收集物业管理公司相关工作案例,尝试运用公共关系理论进行分析。第1章物业管理公共关系概述1.1物业管理公共关系历史演进1.1.1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公众受愚弄”时期(巴纳姆时期)公共关系活动发端于19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报刊宣传代理活动。19世纪30年代左右,新闻报刊业在美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报刊宣传运动”。当时的一些政治组织和公司企业发现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美化自己的形象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纷纷雇佣一些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记者和与新闻界有关系的人员为本组织展开宣传,挖空心思“制造新闻”,根本没有职业道德的顾忌。报纸为了扩大发行量,也推波助澜,以“编造”的“新闻”吸引读者,以离奇的故事引起公众的好奇和对自己的注意。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人物是报刊宣传员费尼斯·巴纳姆。他的工作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完全不把公众放在眼里。其致使弱点有二,一是这种宣传对公众的利益全然不予考虑,甚至出现了美国铁路大王“让公众见鬼去吧!”的谩骂公众的典型案例;二是几乎所有的报刊宣传员都以获得免费的报刊版面为满足,并为此而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编造神话,欺骗公众,因此,这就使整个巴纳姆时期在公共关系的历史上成了一个不太光彩的时期,有人则称之为“公众受愚弄”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活动已带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其范围已不仅限于政治领域、思想宣传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与谋求经济利益的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或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已,或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的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据统计,1903年至1912年的10年间,有20000多篇揭丑文章发表,同时还有社论和漫画,形成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又称为“扒粪运动”、“揭丑运动”)。2)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时期(艾维·李时期)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全面阐明了他的事务所的宗旨:“我们的计划,是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对与公众有影响且为公众乐闻的课题,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这就是所谓企业管理的“门户开放原则”。这反映了他的信条:“公众必须被告知”。他认为,一家公司,一个组织要获得好看声誉,就必须把真情告诉公众;如果真情的披露对公司、组织不利,那么就应该调整公司或组织的行为;企业与其员工和社会关系的紧张摩擦,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采取保守秘密的做法,妨碍了意见和消息的充分沟通。另一方面,他积极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改革旧的政策和做法,尤其是改善对待员工和公众的态度。使企业的一言一行,迎合公众和新闻媒介的要求。他先后被多家巨型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宾州铁路公司、无烟煤公司等聘请,处理劳动纠纷和社会摩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艾维·李的推动下,工商企业开始改变对待公众的态度。部分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与公众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成败,必须采取门户开放的开明经营态度和方式,与员工和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艾维·李作为“公共关系之父”,不仅首创了“公共关系”这一专门职业,而且,他提出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使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从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探讨上升为探求带有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相关链接]艾维·李(1877——1934),美国佐治亚州一个牧师的儿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就学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早期受雇于美国报业大王斯特的《纽约世界报》当记者。1903年,他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由此发端。该事务所一成立,就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其客户包括当时美国许多最大的企业乃至纽约市长塞思·洛。3)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化时期(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关系由简单零碎的活动上升为较系统完整的专业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公共关系的原则与方法,使公共关系自立于学科之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出身维也纳的奥地利裔美国人爱德华·伯尼斯是著名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外甥。1923年,他以教授的身份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同年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在书中,伯尼斯首先详尽阐述了“公共关系咨询”这一概念,而且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原则、实务方法和职业道德守则等。1928年,他写出《舆论》一书;1952年,他又出版了《公共关系学》教科书。伯尼斯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伯尼斯不仅是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位公共关系的实践家。他与妻子合作进行公共关系咨询,接受过多位美国总统和实业界巨头的委托,运用公共关系实务成功地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有人评价道:“他同公共关系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且考虑得更深远、更全面。”伯尼斯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对于公共关系学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提出的“投公众所好”的主张。他认为,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劝说活动有着巨大的威力,因而他非常注重运用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4)“双向对称”时期(斯科特·卡特李普新时期)继伯尼斯之后,1937年,雷克斯·哈罗博士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1947年,波士顿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培养公共关系学士及硕士。许多公共关系的论著也相继出版。二次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日趋频繁和紧密。但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存在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一批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从中斡旋,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正如美国《公共关系手册》指出的:“打算进入外国市场的美国商人发现,他们当务之急是公共关系的问题。”因为“对外关系的交恶,十有八九不是出于利益的冲突,而是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隔阂。”一个社会组织要想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发展,必须要和发生利益关系的一方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最终才能共同发展。1952年,美国的斯科特·卡特李普、阿伦·森特俩人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公共关系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此书不断再版,成为公共关系的畅销书,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使该书的作者成为享有声望的理论权威。至此,公共关系正式进入学科化阶段。一门充满时代特征的、具有强大实用性的新兴学科以其崭新的身姿崛起于学科之林中。1.1.2公共关系在中国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入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香港、台湾地区的公共关系的引进为发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传入中国,并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导入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及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深圳、广州等地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按照海外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公共关系活动,最早设立了公共关系部。1980年中港合资的深圳蛇口华森建筑设计顾问公司率先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性质的专业公司,它主要是适应特区建设的需要,提供经验与技术。1982年深圳竹园宾馆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展以招徕顾客为目标的扩大影响的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1983年中外合资的北京长城饭店成立公共关系部。1984年广州中国大酒店等宾馆、酒家和服务部门设立公共关系部。后来,广东电视台以这批宾馆酒楼的公共关系活动为背景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该剧在全国放映后,影响千家万户,使公共关系为亿万中国人所知晓。1984年9月,我国国有企业第一家公共关系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1984年11月《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如虎添翼——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共关系工作》,并配发重要社论《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对公共关系的引进和发展阐述了原则性的看法和指导性的意见。这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已得到确立。导入阶段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把国外的公共关系运作模式、运作程序、管理经验及具体做法引入中国。由于当初人们对公共关系缺乏认识和了解,公共关系的运用多采取简单搬用或模仿外国公共关系的做法。但对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说,能以新的思想观念接受外国的经验技术,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期间,中国呈现第一个“公关潮”。其标志是专业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教育培训以及公共关系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两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公共关系公司——伟达公司和博雅公司先后进入我国。其中,博雅公司与中国新闻发展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1986年12月,上海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公共关系协会。1987年5月,全国权威性的公共关系社团组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若干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地方性公共关系协会或学会。许多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部开始运作,并取得了较大的实践成果。“健力宝”等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轰动效应。1985年1月,深圳市总工会举办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在此前后,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相继讲授公共关系课或开办公共关系专业。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编著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学概论》正式出版。同年12月,王乐夫、廖为建等人的公共关系专著问世。从1988年起,全国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相继在杭州、西安、广州等地召开。1989年,全国高校第一届公共关系教学研讨会召开。弗兰克·杰弗金斯著《公共关系学》,斯科特·卡特李普等著的《有效公共关系》等国外公共关系著作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1988年1月,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专业报纸——《公共关系报》在杭州创刊,向全国发行。1989年1月,中国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公共关系杂志——《公共关系》在西安创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理论成果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发展时期公共关系专著、译著、教材公开出版发行近100部。在第一次“公共关系潮”时期,虽然仍有机械模仿、层次较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情况,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却为下一时期的公共关系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阶段:成熟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其标志为:第一,中国的公共关系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91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共关系工作会议,对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进行总结,交流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薄一波等同志在给会议的贺词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了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这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公共关系的教育和理论研究日趋成熟。1994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