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思想期末复习题整理1.高质量发展内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确切地讲,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3.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所要突破的短期关口和长期关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我国这杨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4.如何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创新从理念到实践都并非是单向度的行为。习近平强调,“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它包括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创新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以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既要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又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5.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仍然需要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的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6.为什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仍然需要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7.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这一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8.如何理解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新型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政治协商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