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第一条:阅读后思维快慢《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观点,避免一人主导的情况。第二部分要谈的是有关“启发法与偏见”。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不应当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该关注其未来走向,很多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机缘而已。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效应是1.“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受到参考数字的影响,不管这个数字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有关还是无关。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生活中在购物的时候讨价还价策略可以参考锚定效应。其实原理和《怪诞行为学》中开篇讲的经济学人杂志征订案例原理略同(这个案例也挺有意思,推荐阅读)。2.可得性启发偏见。文中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似乎在情侣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但是大多数人就和我一样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犯可得性启发偏见,所以就是我们说的固执和偏执。3.情绪启发式偏见,即将简单问题的答案当作较难问题的答案。在现实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做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4.当典型性出现时我们容易忽略基础比率。5.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第三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主要在描述经验自我和回忆自我的不同表现。具体地说,比如你在旅行时,不停地拍照,那么就是在创造更多的回忆自我,就是有关于这次旅行的记忆,而放下相机仅仅是去欣赏和感受旅途的风景,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强调感受当下。另外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对于一次旅行或者经历的评价高低往往取决于这次经历的峰值和结束时。就是说,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被忽视。那么这时候问大家对最后一次旅行的记忆你会想起哪些呢。我会想到厦门的晚上坐在沙滩上听海的声音,那是那次旅行的最快乐的时光应该算是峰值吧,然后回来的时候只记得依依不舍感叹时光太快啊,总体评价应该会参考这两个点得分。又想到内蒙之行,最开心的是在大草原的夜晚抬头即可摘北斗七星的既视感,那种视觉冲击,还有在那个已经叫不上来名字的河边的风景,高处眺望,各种撒欢,最后一天回来时还看到了彩虹,种种真的很美好啊。这样说来,当时还为没有准备好几身衣服拍照还略不开心,现在想想没有怎么拍照恰恰增加了经验自我的感受。这里作者提出,增加经验自我使人更幸福。关于这两个自我延伸下去作者提出,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回忆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是不是这样。还有两张是关于“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以及“选择与风险”,是否很想了解一下,这两部分对于洞察决策与选择大有裨益篇二:《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奇妙的奇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篇三:读《思考快与慢》你是怎么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贾健鹏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0.1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0.1元。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1.05元,而球是0.05元。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