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讲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清单](1)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内容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2.城市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建设成就(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归纳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3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易错辨析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初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素养感悟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倡议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考点一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4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用“异军突起”来形象地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针对练1(2018·泰州模拟)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考点二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5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形式和阶段(1)原因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③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2)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3)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②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针对练2(2018·苏州调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答案D6解析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日益开放,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A项错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观点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政治领域的变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角度2思想领域的阻力角度3改革的启示答案角度2: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角度3: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7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问题:阅读材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论证:答案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材料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农业的效益却越来越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越来越不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缺失也逐步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储诚炜《论目前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发现问题:现行教材主要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材料中作者则指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改革。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为什么必须继续改革?试答: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在农村深化改革势在必行。81.(2017·江苏高考,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9讲 经济体制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