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日渐衰落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答案B解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但决策权力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内阁仍然掌握议政功能,故D项错误。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政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2-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明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与史实不相符,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厚往薄来,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国的强大吸引力,故D项正确。4.爱新觉罗·福临于1643年即位,次年改元“顺治”,寄托着“治国顺利,华夏一统”的愿望。从事实看,福临的“顺治”主要体现在()A.建立清朝B.入主中原C.击败沙俄D.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顺治皇帝在位时期,清朝入主中原,故选B项。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故排除A项;击败沙俄的是康熙,故排除C项;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故排除D项。5.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清初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带有明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并非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体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有较大区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D项错误。6.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答案A-3-解析根据材料“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可知,徐中约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赞扬康乾盛世,故B项错误;材料从制度层面分析统治危机,未突出皇帝个人因素,故C项错误;徐中约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故D项错误。7.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的推行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8.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各项税收虽然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收入主要来源是地丁税,故A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地丁税变化幅度很少,故B项错误;对外贸易额有增加,但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私盐走私这一-4-信息,故D项错误。9.乾隆帝亲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A.满族B.藏族C.回族D.蒙古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班禅六世”“喇嘛之自愿”可知,这里有两个宗教领袖,即班禅和达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主要有册封以及设置驻藏大臣。册封方面,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常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故选B项。10.清朝应蒙古族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B.体现“齐其政而不易其宜”C.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D.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的这种盟旗制度虽然本身确实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但却非历史上的首次因俗而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可知,清王朝对蒙古族虽然政令合并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盟旗制度较为充分地尊重了蒙古族的利益,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而且明清大一统制度之下极难形成地方割据,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高度自治”,故D项错误。11.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5-解析材料未体现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先进,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南方的纺织业发达,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将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广州的巨额关税和杭州丝绸衬衫在英国的畅销,说明当时的长途贩运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12.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海关货税十分繁重,有利于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从而体现出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正确。13.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存有自给自足观念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可知,通过经商致富的徽商依然会以自家田地满足自家生活需要,这说明部分徽商存在自给自足观念,故A项正确。14.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这表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答案B解析“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中王守仁说的话,片面,-6-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守仁的话可知,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这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没有继承,故D项错误。15.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可知李贽主要用意在于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故A项正确。B项是李贽的观点但不是其主要用意,故错误;材料中“道学”不是指道家学说,而是指封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李贽在诗文写作方面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错误。16.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7.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7-答案B解析土豆确实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正好可以印证这一史实,故A项错误;土豆等外来高产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土豆的传入是西方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