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稿范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稿范文教师创新事迹演讲系列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你们好!首先感谢局领导给了我这次事迹演讲的机会。我叫冯希华,来自滨城区第七小学。今天我参加的是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说是教育创新,感觉不敢当,底气真有些不足;如果说成是借此机会汇报一下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尝试,感觉还是比较合适的。提及教育创新,应感谢我们的教育先辈们为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稿本文内容: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你们好!首先感谢局领导给了我这次事迹演讲的机会。我叫冯希华,来自滨城区第七小学。今天我参加的是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说是教育创新,感觉不敢当,底气真有些不足;如果说成是借此机会汇报一下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尝试,感觉还是比较合适的。提及教育创新,应感谢我们的教育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做法。因为我们后人的教育创新,都是在借助他们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踏在他们的肩上继续进行的新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参照“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关于继承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我的观点就是:“继承是创新之母”。一、改革课堂教学之教育创新实践。可以这样说,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创新。先来讲个故事:2005年9月22—23日,咱们滨州市在沾化县成功举办了“2005年度小学自然(科学)学具应用优质课展评活动”。会场上有200多位听课的教师,4位评委。我执教完《磁铁的两极》一课后,满以为自己创新的课堂教学会获得好成绩,后来才知道获二等奖。课下,有位听课的老师亲口和我说:“课上得很好,这才是一个老师的真功夫!”;还有一位听课的老师和我说:“你的课挺不错,包含着很多新理念!”;有位评委也当面和我说:“你的课挺有创意!”。不过,最终获得二等奖,没有获得一等奖。为什么?我想,创新往往不会被大多数人立刻接受,有时候创新也会冒风险,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管怎么说,我是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组织的这次优质课展评活动的,它为我创新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次特别宝贵的展示机会,一定会对现场的200多位老师产生积极的影响。整个社会要求创新,教师也不能例外,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因为创新是永恒的,没有创新,社会就将停滞不前。我想,课堂应尽量幽默、快乐些,要寓教于乐。让快乐的课堂能为孩子们缺失灿烂的学校生活增添一笔色彩,为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添砖加瓦,为孩子们乐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把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的创新实践总结如下:㈠平时教学生经常进行轻声交流的练习。大家知道,影响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小组内说话声过高。在这种情况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沟通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领学生在小组内说“悄悄话”,即使在分享同组成员的快乐时,也要轻声,尽量避免因极度兴奋而大声疾呼。三年来的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悄悄进行组内交流,既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又保证了探究的顺利进行。为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领学生进行轻声交流的练习呢?我认为,轻声交流属于一种习惯或技能。从理论上讲,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重复,需要时间的。所以,只有经常引领学生进行轻声交流的练习,才会也一定会有令人满意的成效。㈡既要总结获得的知识,还要总结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在课的小结环节,老师们大多习惯了只是系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然后再进行拓展,便结课。我想,这样的课堂总结是不全面的,应对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地总结。我上课时,一般对学到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全面地总结。实践证明,通过全面的课堂总结,久而久之,学生既系统掌握了科学知识,又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更好的培养。这样,更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更能使科学素养培养到位,更能让课堂教学的质量升级。另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经常看到的“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是恰当的;有的人也说“教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其实是不妥的。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充其量也只能说“教学具有科学的属性,教学具有艺术的属性”。二、辅导课外活动之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注“人的发展”是教育创新的灵魂、核心和目标。教育应坚持以发展人为根本,促进人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这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基础。㈠辅导课外活动的创新做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我的做法如下:一说兴趣小组,学生报名的热情可嘉,但加入兴趣小组后往往不知道做些什么好。这怎么办?我是冥思苦想。突然一个思路闪过我的脑海:咳!干脆对传统的、多年来的科学兴趣小组进行细化,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为此,自2002年9月开始,我将兴趣小组细化,有针对性地分别成立了“科学考察与调查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观察家兴趣小组”、“异想天开兴趣小组”、“发明家兴趣小组”、“实验之星兴趣小组”、“环境保护兴趣小组”、“气象兴趣小组”等。当学生有选择性地加入兴趣小组之后,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了。就这样,几年来开展了较为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比如,辅导“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时,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小制作活动。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磨练学生意志,成功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还要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的科技含量,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适当补充一些科普新知识和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兴趣。㈡辅导课外活动创新做法的效果: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还有,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有了提高,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感悟更多了。总之,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较大的发展。另外,学生也有累累的硕果。以下这些发表在报刊上的科学小文章的形成,将较大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科学考察与调查兴趣小组”(当时叫做“自然科技组”)的考察报告《与科技活动周同行—北办辖区内湖泊情况考察报告》一文,在全市第二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获一等奖,同时发表在《小学自然教学》2001年第10期上,也入编《滨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探索》一书;调查报告《藏羚羊调查报告》一文发表在《学习方法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3期。“科技制作兴趣小组”的科技作品《刮鳞器》在全区中小学教育科普成果展中获特等奖;科技作品《自由调整角度的画板》和《太阳能大巴》在全区中小学教育科普成果展中均获一等奖;科技作品《全自动跷跷板》在全区第二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获三等奖。“观察家兴趣小组”的《我的乐园》一文发表在滨州市新闻出版局《校园文艺》1999年第5期;《黄河大堤有多长》、《奇妙的光合作用》、《我被蜇了》、《我家的杨树》、《煮鸡蛋的奥妙》、《我最知心的朋友——科学老师》、《神奇的生命》、《花园里的天使》、《小鸡的生长过程》、《灵敏的含羞草》、《发霉的花生千万吃不得》、《为什么鱼在凉开水中活不了?》、《可乐冒泡的秘密》,全部发表在《学习方法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7期;还有“异想天开兴趣小组”的科幻小说《梦乡奇遇》、《绿色大楼》两篇作文;“发明家兴趣小组”的《多功能帽子》一篇作文;“实验之星兴趣小组”的三名学生在全市小学自然实验技能检测中都获一等奖;他们的三篇科学作文《烧不坏的手帕》、《用冰取火》、《仙人掌的对比实验》;“环境保护兴趣小组”的《地球上最濒临绝种的12种动物朋友》等都发表在《学习方法报?自然科学版》上。说实话,我辅导课外活动,也有遗憾的方面——那就是气象兴趣小组的学生,记录的资料最多,而没有作出完整的气象分析。这也促使我计划下一步对兴趣小组作进一步的改进。㈢辅导课外活动创新实践的体会:组织好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和责任心。在组织活动辅导学生的全过程中,教师不仅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而且在目前仍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还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服困难、任劳任怨、坚定信心、矢志不移。学习、钻研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极度热情地认真耐心地指导辅导学生,教师的这种干劲和精神激励着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标,迎来希望之光。三、开展教学交流之教育创新实践。大家有所体会,我们滨城区或滨州市的老师们相聚在一起开展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有2—3次,其乐融融,令人向往,非常宝贵;大部分时间靠的是校本教研。再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网络教研”。异地教学交流活动,可以探讨教科书的某一课如何教,可以交流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观点,可以相互鼓励,可以合作撰写文章。受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熏陶,借助沟通快捷的网络,通过电子信箱、博克互相修正文章这种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南北方的老师思维进行碰撞,往往取得更加奇妙的结果。比如,我与广东省顺德市大良实验小学的罗敏老师合撰的《走进神农,感受神奇——神农架科学考察之旅纪实》一文发表在《科学课》2004年10期上;我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马中心小学的汪志平老师,其实我们没有见过面,通过网络共同撰写的《借助科学探究网优化电磁铁实验》一文,被青岛版小学科学与文学交流网采用;我与罗南中心小学小荷网的网站负责人“阿姜”在多次网络研讨中,我自己撰写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一文,受到它的青睐,他转载到了上海市宝山区罗南中心小学的网站上;2006年3月,我与江苏省苏州的俞维军老师一起主持了全国科学教师网络会议,我们合作撰写、编辑的《低年级开设科学科的几点思考》一文,发表在2006年第4期《科学课》上;2006年4月,我与北京的李鑫、浙江的王琦峰两位老师主持了全国科学教师网络会议。撰写、编辑的《如何开展好农村的科学教学》一文,发表在2006年第5期《科学课》上。以上这些承载我们观点的文章被报刊或网站公开发表,达到了我们“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还是那句话,我们进行教育创新,不要忘了教育先辈们。因为我们后人的教育创新,都是在借助他们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踏在他们的肩上继续进行的新探索。教育创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愿教育创新万岁,愿教育创新永恒!请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支持我的观点!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教师系列的创新事迹演讲稿本文关键词:事迹,演讲稿,创新,教师,系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