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据不完全统计,1912~1919年,共设厂矿472个,资本额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资本为1185万元。这期间的民族工业,约有资本1.3亿元,8年超过过去的50倍。这主要说明()A.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C.民族工业产生途径发生重大的转变D.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解析:A从材料“1912~1919年”“民族工业,约有资本1.3亿元,8年超过过去的50倍”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明显减少、民族工业的产生途径发生重大的转变、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B、C、D三项排除。2.如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C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从题图看上海市场日纱销量开始下降是在1914年。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很短,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纱销售情况,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无关,即使有联系也应是日纱销量增加,故B错误。一战期间日本加强了对中国-2-的侵略,积极支持袁世凯政府,引起了国人的反抗,尤其是1915年中日签署“二十一条”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一定程度抵制了日本的经济侵略,故C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与材料所显示时间不符,故D错误。3.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对华贸易的增长率从1913年的11.4%下降到1918年的8.5%;而日本对华贸易的增长率从1913年的19.5%上升到1918年的38%。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第一个高潮的到来B.英国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局面形成D.抵制日货运动取得重大成效解析: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14~1918年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政府乘虚而入,与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等,对华贸易额大增,故B项正确;日本对华贸易在1918年占到38%,这不能说明日本独占中国市场,故C项错误;在1913年到1918年间日本对华贸易额是增加的趋势,故D项错误。4.以下对“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最大新式产业B.政策支持,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一战爆发,欧洲需求刺激中国出口D.实业救国,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解析:C从图中可知,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一战爆发,欧洲需求刺激中国出口,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12年到1921年中国民族工业中纺织业发展最快,面粉业排在第二位,排除A;清政府在1912年已经被推翻,排除B;荣氏兄弟在1902年创办保兴面粉厂,排除D。5.下面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图表数据不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3-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A.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B.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D.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D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893~1920年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中原料所占比重呈增长态势,说明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1893~1920年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中,手工制品所占比重减少,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93~1920年在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中机器产品所占比重呈增长态势,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6.据统计,七七事变后半年,纺织业损失70%,面粉业损失60%,国防制碱业损失82%,盐酸制造业损失80%,全国6534家工厂损失60%。看到内地工业落后,而军需民用的需求却大幅度上升,国民政府和爱国工商人士乃发起了工业大迁徙。据此结论错误的是()A.全面抗战时期西部工业逐渐强于东部B.内迁一定程度改变中国工业布局C.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D.内迁一定程度满足军需民用解析:A据“七七事变后半年,纺织业损失70%,面粉业损失60%,国防制碱业损失82%,盐酸制造业损失80%,全国6534家工厂损失60%”可知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军需民用的需求却大幅度上升,国民政府和爱国工商人士乃发起了工业大迁徙”可知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地工业经济发展,改变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局面,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并不能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得出,故选择A。7.1945年,14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据史料载,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390家会员厂中仅存100家,而开工者只有20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4-A.官僚资本的挤压B.日本的经济掠夺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解析: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资本,导致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由“1946年”判断,此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被赶出中国,而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8.下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1945~1949年货币发行量的变化。这一变化()时间发行额度(单位:亿法币)1945年8月55691947年2月483781948年8月6.64×1061949年1月208亿金圆券,折合法币6.25×1081949年5月6.79×105金圆券,折合法币2.03×1012A.属于良性的通货膨胀政策B.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C.使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D.抵制了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解析:C本题考查民国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从法币发行量的急剧增加看,已不是良性通货膨胀了,故A错误。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故B错误。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得货币快速贬值,这对民族工业是致命的打击,故C正确。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美国加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9.回眸历史,全面考察社会发展环境,也许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有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遇,经济突然发展。而后又没有惯性,戛然而止,这都是不可能的。晚清新政时期已经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民国政府建立后,依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经济法制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机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无暇东顾,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结合,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5-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918~1922年的5年中,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最为活跃。其间工矿业新设的1万元以上企业805家,投资总额达2.57亿元,为1858~1911年工矿业投资总额的1.26倍;银行业新设资本5万元以上的企业149家,投资总额达8900万元,为1897~1911年投资总额的3.48倍;航运业新设资本1万元以上的企业94家,投资总额1.74万元,为1860~1911年投资总额的1.02倍。仅1918~1922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据材料一,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2)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既包括外部原因又包括内部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属于外部原因,晚清新政的推动、民国政府的经济法制建设的推动、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资产阶级自身的努力等属于内部原因。第(2)问首先要找到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中能直接找到,即“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然后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从一战前夕及一战后(1918~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两方面论证观点。答案:(1)原因:晚清新政的推动;民国政府的经济法制建设;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资产阶级自身的努力。(2)观点: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定义在一战期间,不符合经济常识。论证:一战前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经济发展有其固有的惯性;1918~1922年,中国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仍然非常活跃,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的投资总额;一战结束后,欧洲国家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1922年后才得以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