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一)准确分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一)精准审题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表达方式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二)辨清概念“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2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二)规范答题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法(在运用时“步骤二”“步骤三”顺序可调整)。具体如下: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题型一鉴赏修辞手法题型解读设问方式3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一、比喻内涵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举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春夕酒醒皮日休①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②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lù):美酒名。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定技巧)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释运用)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析效果)解析题干问的是“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好像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二、比拟4内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作用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训练2.(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第三步: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答案比拟、排比。(明技巧)“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三、夸张内涵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举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训练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5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做简要赏析。答案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答出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最后要指出其效果和所抒发的情感。颔联第一句“如”字提示考生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迅猛的风浪,喻体为瞬息千里的马;第二句“气压三江五湖上”带有夸张的意味,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四、借代内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作用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举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训练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答案(1)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2)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解析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簪弁”指的是官员的服饰;“荷衣”,联系《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可知,为隐者代称。再结合诗意可知,“簪弁”“荷6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前者指代官场生活,后者指代田园生活),属于借代。然后再依据其中的“莫将”“胜”,即可推知诗人态度。五、双关内涵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举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分析: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训练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卢主簿王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⑤。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注]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指久别。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案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诗人希望与友人同归有“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解析《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而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常用“松、梅、竹、菊”寓高洁的品格。这两句借松竹传达君子之交情,离而不悲,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本诗最后两句中“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松竹”以及注释中“琴尊”这两个固定意象的含义。题型二鉴赏表达方式题型解读设问方式近三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