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得体会: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新)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坚战”和“七大战略”,用3年时间攻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堡垒”,其中脱贫攻坚一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七大战略”着眼长远,致力于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力图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凋零、破败的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与有机整体,融合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之中,是新的奋斗目标中“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三个目标、三个阶段、三步走中环环相扣的两个重要战略举措,虽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力点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创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发展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同世界各国不同,新中国的成立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使中国革命胜利极具中国特色,汇集了广大工农的力量,土地革命解决了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使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的新中国度过了艰难时期,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始自安徽凤阳农村的“大包干”,从“三农”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彻底解决中国农村温饱的问题,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创业,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新形势下作出的新判断、新举措,促进各大产业协调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蕴藏在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创新工厂、智造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绝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的地方在农村,“四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在农村。截止2009年底,中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4.7%,人口占53.4%。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全国人口50.32%,尽管乡村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并没有改变农村的整体格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胡焕庸线理论,利用ArcGIS进行计算,线东南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并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崛起,在工业化进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率先富裕起来的目标,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多集中于此。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不仅工业偕水平低,也且农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占国土面积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和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还是比较落后的,其中居贫困线以下人口和地区还没有摆脱贫困,全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胡焕庸线的西北区。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农村、解决好中西部地区贫困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点正是解决这一区域发展不足的最佳选择。唯此,才能更好的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中国社会带有根本性的“三农”问题这既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理论最终都是为服务社会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造又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而这一新思想紧扣中国社会最迫切的问题。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制度诸多方面走进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国之重器在多个领域都有重大创造,引领世界。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用辩证法的思维看,脱贫攻坚是解决个性的、局部地区的“三农”瓶颈问题,而乡村振兴是战略性、全方位,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着眼于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城市病带来的社会问题,加速了逆城市化现象,城乡融合趋势更明显,生态体验成为城市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给人身心愉悦,释放情怀。总体上看,我国具有良好的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在不断完善中,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并积累了经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西北大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荒漠化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为粮食生产、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等创造了条件。目前,国家加大了农村道路、农田、河道等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着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牢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乡村治理,根除旧俗中的陋习,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建立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等等,逐步从“大包干”下的分散经营走向集约经营与规模发展。与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党的十九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好的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重任在肩、任命光荣。因此,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是党在新时代作出的新的战略选择。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根基、清障碍。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都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拉美陷阱”,是前车之鉴。同样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差距,形成相互协调,是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党的宗旨,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全面小康必须消除贫困,这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任务,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努力解决好区域和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乡村振兴致力于提高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效益,在提质增效上强后劲、促提升,解决人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如果说,脱贫攻坚解决了发展不够的问题,那么乡村振兴则给予我们以未来的希望。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协同推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城乡互动、集中力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乡土文化,才能更好的为建设小康社会打牢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持与保障。脱贫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靶向治疗”,瞄准贫困“病根”,拔掉“穷根”,精准对标,突出实效,有明确的线路图、强烈的时间要求与责任落实制度。通过一届接一届的干,一件接一件的办,各地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和开展“三大革命”,在易地搬迁中集中安置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发展现代农业,在产业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三大革命”和“畅通工程”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电商、旅游、文化扶贫中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在加强组织建设中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努力激发农民自我发展自信,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把农民带向小康之路。如期脱贫,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才能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任何一项举措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阶段性,脱贫攻坚战更是如此。乡村振兴是维护和稳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发展成效,如果不解决好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必然跛腿发展、裹足不前,甚至可能落空或流于形式。解决好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才会有一个功能完善的实施平台。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既不同于脱贫攻坚,也不同于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是农村贫困的“定点清除”,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产业这个主题,而乡村振兴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既有“三农”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更有加强党的领导、社会治理与生态环境的新内涵,是对抓好“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更是对脱贫攻坚战的提高,是我国农村人与社会的全面提升,致力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又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而乡村振兴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贫困是世界性难题,既表现在一国之内、也表现在东西方之间。但因为中国农村占绝大多数,地区之间资源禀赋不同,差异较大,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大,需要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农村“大包干”后,党和政府努力让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组织到政策,从人才到项目,从产业到环境,都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投入,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党和政府从顶层设计上,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治疗,集中全党的智慧和政策资源,从党员干部结“穷亲”帮扶贫困户,到扶上马送一程,集中发力、全面突破,啃最后的“硬骨头”,可以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已到了胜利在望的时候。应该说,过去扶贫工作也有过教训,重“输血”轻“造血”,重救济轻救穷,重促产轻治愚,抓住根本性的问题不够紧、不够深,返贫和在贫困线上徘徊不前的现象成为常态,主要问题是政策上各自行其是,缺少项目支撑,经济增长点不多,在抓结合上、精准上不够,责任到人不够,督查落实不够,一些地方注重形式,不太注重结果,做个样子,走了过场,花了不少钱,结果不如意,甚至还有内外勾结,利用扶贫坐吃山空,从中捞油水,中饱私囊,腐败现象屡屡生发生。在脱贫攻坚中,全国一盘棋,形成了一套组织制度、政策体系、管理方式、项目配套,从顶层制度设计开始,有清晰的路线图,群众清楚,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更易于社会各方面监督,效果明显。所有这些,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而且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规划到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都注重顶层设计,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以项目带动,强化各级各地步调一致,弘扬主旋律、同唱一首歌,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致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着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赋予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生态改善、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以新的发展动能。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向好的大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环境总体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大城市加快功能性疏解与产业转移,人才资源与市场前端伸向农村,农村越来越受到商业资本高度关注,逆城市化催生了城市近郊和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策略选择自然山乡,依托生态优美的山水、乡土味农耕文化、传统村落等等发展花海经济、节日经济、乡村旅游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农村手工艺品、乡土戏曲,以及乡村一砖一石、文化一招一式都成了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