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连贯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应用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难点:能够连贯地思考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铺垫,巩固旧知1.列竖式计算。28+35=44-19=65+26=82-59=67-35+16=47+37-56=2.解决问题。(1)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2)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9名男生,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操作指导:在复习导入阶段将例题分解为两道学生熟悉的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自然过渡。1.情境引入,发现问题。板块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2页例5情境图)师提问:这是美术兴趣小组去郊外写生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图意,结合我们刚刚做过的两道题,编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呢?(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生: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尝试解答。师提问:这道两问的题你们会做吗?大胆尝试一下。(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2)汇报解题过程。生: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14-5=9(人);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即9+14=23(人)。师追问:题里没有给出男生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男生人数的?生:虽然题里没有给出男生人数,但是第一个问题求的就是男生人数,所以男生有9人。师小结: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已知条件,我们把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叫做中间量。当我们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结合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操作指导:这一板块要注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探究新知,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板块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完成教材32页“做一做”。说一说解题思路。2.完成教材33页1、2题。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操作指导:进一步巩固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预设生1:这节课我学会了怎样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求出第一问的结果,再求第二问。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在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求出第一问的结果,然后在求第二问时把第一问的结果作为一个已知条件来用。所以第一问的解答很关键,一定要解答正确。2.布置作业。教材33页4题。板书设计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14-5=9(人)9+14=23(人)教学反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新课伊始,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进而学习新知。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因此,先复习两道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两道题是相互关联的,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结合复习题编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学生在编题和解题的过程中感知两问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迁移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连贯思考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应怎样解答,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如何运用中间量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