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起步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一、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二、解决就业矛盾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三、大学自身使命要求培养独立的人才四、创业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特殊意义第二节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分析一、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二、大学生创业的形式三、大学生创业的途径四、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五、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第二章创业准备第一节大学生创业的硬件准备一、知识准备二、能力准备三、人脉准备第二节大学生创业的软件准备一、好心态是成功的心理平台二、成功创业者共有的品质三、成功品质的培养第三章创业管理知识第一节组织结构与流程一、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二、业务流程中心与任务中心三、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四、学习型组织第二节组织人员配置一、员工配置二、员工招募三、员工上岗引导与培训第三节创业团队建设一、团队的基本概念二、团队的基本特征三、形成高效团队的条件四、塑造优秀团队第四章创业财务知识第一节财务知识一、基础会计知识二、筹资与融资三、善于科学投资四、日常财务操作第二节金融知识一、金融与金融机构二、利息率三、汇率四、网上银行第三节税收和保险一、税收二、保险第四节现金流一、现金流是企业的血脉二、如何管好公司的现金流第五节日常财务管理注意事项一、印章二、支票三、出纳第五章创业项目选择第一节创业项目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一、创业项目选择原则二、创业项目选择方法第二节创业项目来源一、行业与产业信息二、政府及相关机构三、代理与加盟四、每天的新闻五、身边的机会第三节创业项目考察与确定一、地区适应性考察二、项目风险考察三、市场考察四、自身条件考察第四节项目选择案例分析一、创业项目以新制胜二、抓住身边的机会三、看准市场需求四、拿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第六章创业资金融通第一节融资概述一、融资概念二、融资分类三、融资流程四、企业融资的四个阶段第二节大学生融资一、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与方式二、企业成长期的融资第三节融资实战一、了解风险投资者二、应该找什么样的风险投资者三、你应该给风险投资者看什么四、融资谈判五、避开误区第四节融资计划书一、计划书组成部分二、计划书撰写注意事项第七章创业机构注册第一节个体工商户一、概念二、设立条件三、申办应提交的文件第二节有限责任公司一、概念二、设立条件三、注册所需资料四、注册步骤第三节合伙企业一、概念二、设立条件三、注册流程第四节独资公司和一人公司一、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二、个人独资企业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区别四、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区别第八章创业战略制定第一节创业战略概述一、战略概念二、有效的战略第二节六种创业战略一、家族式创业战略二、合伙创业战略三、创办“虚拟公司”战略四、资源创业战略五、借势创业战略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略第九章创业起航第一节目标、简单管理与执行一、从目标开始上路二、简单管理三、有效执行第二节创业常见危机一、战略危机二、管理危机三、经营危机四、人才危机五、网络危机六、创业者危机七、财务危机八、文化危机九、信息危机十、规则危机第十章创业者成长第一节基于生涯规划的创业者成长一、生涯概念二、生涯规划的要素与步骤三、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四、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五、创业与生涯发展六、生涯成功的意义第二节学习与成长一、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二、学习的重要意义三、学习的途径与方式第三节创业者自我管理一、压力管理二、时间管理三、情绪管理四、挫折管理五、健康管理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大学生创业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产物。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顺乎时代发展和大学教育要求的顺势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21世纪优秀大学生,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为每一个梦想和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提供理性、实用、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等方面打下基础,最终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是大学的现实任务。第一节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一、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讲话明确把高校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中来,同时对于“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把“创新”提高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高度上,是“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实现民族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使然。但是,基本国情也决定了在这创造历史的伟大时代面前,横亘着众多屏障。而要创造性地解决国家跨越式发展与民族复兴,就必须拥有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条战线上全面实现创新,以此克服我国在资源、人口、技术等方面的困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现实保障。大学在这一历史责任和机遇面前,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才参与到国家创新工程中来,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把为国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新目标。这需要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开展新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在教育教学上积极主动地与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接轨,努力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集中阵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师资力量、教育时间上予以保证,可以把较为零散的创新教育置于此平台上进行整合,从而建立起面向大学生的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这是高校在民族复兴面前必须承担起的伟大使命。二、解决就业矛盾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我国人才总量缺乏,但“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340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教育部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7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0%左右,2005年在多方努力下,初次就业率达到近73%,但仍有三成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初次就业。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其中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调查结果还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2007年年初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了82万,同比增幅达19.9%。我国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是国家分配体制。近十年来逐步转化为自主择业。就业矛盾遂成为各高校的心腹之患。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这是牵涉到国家与社会安定大局的事,牵涉到每个学生家庭的民生。教育部从政策上给出了明确和显著的政策导向,引导各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矛盾突出的重要方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创业教育,抓住了信息经济时代赋予的创业机会。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创办了大量中小型企业,1980年至1999年创造了3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创业一代”经营的5%年轻和快速增长的公司创造了其中77%的工作机会,而15%的新公司创造了这些就业机会的94%。但是,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和创业辅导与教育方面仍然比较滞后。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属于讲座的性质,课时较短,内容有限,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被动、单一,因此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教育上单靠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展的有关讲座,很有临时抱佛脚的味道,这种传统的方式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矛盾。而且,从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来考虑,挤占现时有限的就业岗位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可谓是一箭双雕的良策。因此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出路之一,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选择模式。政府已经认识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多重意义,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协调,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贷款政策既可加速大学生手中持有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转化,快速解放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使科技成果或专利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可解决一部分具有自主创意项目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由大学生自主开发的规模小、创意新、生存于市场缝隙中的经营项目,由于其能够填补市场空白,创业成功机率较大,帮助这部分大学生解决部分资金,其意义不仅在于从物质上解决了大学生创业难题,更从精神上对大学生创业形成激励,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氛围。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战场,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工作。创业教育开展得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积累得多,就会对其将来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积累对我们修正创业教育也是一个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大学自身使命要求培养独立的人才大学教育有两大使命,一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另一个是独立于社会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追求真理、致力于人类发展的人。这两者归结起来就是培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并且这种人才具备引导社会精神风气与带领社会实践之主流的作用。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到中国的稷下学宫,无一不是同时承载了这两种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与运动,这两种使命交替成为大学的主流任务。建国初期,我国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重在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急需的技术型人才。而民国初年,引领社会先进风气与文化则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学主流之务。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大学校长也在积极思考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大学自身逻辑发展。当代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当代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代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对于社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当代大学怎样才能在社会责任与自身内在发展逻辑中获取平衡?这些问题应当成为大学领导和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现实之思。除了少数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大学培养的人才将来是要走入社会的。只有少数立志于学术研究或适合于学术研究的人将从事纯粹的研究工作。不论从社会分工还是社会现实的角度,大学生都必须是对社会实践有用的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来,创造价值,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样的大学生首要的是社会适应与生存的能力。那么,现时的社会,什么样的人能够立足并实现自我发展呢?从早年的以文凭(学历)衡量能力标准,到后来的以综合素质衡量能力标准,到近些年以胜任力衡量能力的标准,直到现在的“创造价值”标准。这一过程充分表明,最终个人的知识、素质、能力、修养,要落实到其为社会或工作机构创造价值上来。对于大多数场合与环境,个人创造的价值应当是有形的和可衡量的,即主要以物化价值为表现形式,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创造的价值不适宜用物化标准来考量。所以,对于
本文标题:创业起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0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