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漫谈省直工委办公室单福光开头语一、从写作源头说起二、古人写作方法欣赏三、毛泽东、邓小平谈写作四、公文写作入门与提高结束语开头语(一)写作是生活的本身。叶圣陶:“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论语》里记载孔门师弟的问答,都是从生活中提出来的。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而后其为文愈奇。《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好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平常留心各样的事情,观察得深刻了,觉得非写出不可,才动笔写的。(三)公文写作是公务员的基本功。是公务员必须掌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材料组织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知识面的广度。一、从写作源头说起1、语言和文字的起源2、最早的公文——甲骨文3、公文的历史发展1、语言和文字的起源手势说、喊叫说、摹声说、呼号说、劳动说等等。一般认为,古猿人进化到人类,才有了语言。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9世纪60年代发表的《进化论》认为,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距今3万年前,欧洲大陆上出现了智慧较高的早期人类,叫克罗马农人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蓝田人,陕西蓝田县公王岭村,距今约80万年至60万年。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直立行走、用火。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早期,距今约1.8万年。他们的形态、模样已进化到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文字一般在具有国家雏形的时候才出现。文字起源的两种传说:仓颉造字说伏羲氏造字说一是仓颉造字说。西汉《纬书》里说,“三皇无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二是伏羲氏造字说。孔安国在《古文尚书》序里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从出土的文物看,还没有发现商代以前的文字。文献记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2004年,在山东昌乐县出土的100多块甲骨片,共有600多个图画文字,都是单字且无规律,目前尚不能破译,其年代距今约4500年。专家认为,昌乐骨刻文是汉字的萌芽。2、最早的公文——甲骨文(卜辞)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所用的字体,清末光绪年间发现,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别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3、公文的历史发展《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史料汇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范了下行文,改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自称“朕”。并规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称为“诏书”。到了汉朝,又规范了上行文。大臣向皇帝上行专用文为:章、表、奏、驳议。到了隋唐,公文处理程序有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写错公文。错别字不影响原意的,笞五十;影响原意的,杖七十;造成重大影响的,罪加三等;应上报的公文不上报的,杖八十。到了宋朝,秘书撰写公文,可以获得奉禄以外的酬劳,叫“润笔费”,并订立制度要大家共同遵守。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中说,在宋初,秘书写公文“皆有润笔费”,宋太宗赵光义时,还“立润笔费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每除官则移文督之。”清代《古文观止》中,公文约占15%。小结:语言是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又叫书面语。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早的公文。二、古人写作方法欣赏(一)文以气为主(二)虚静、情采(三)文无定法(四)起承转合(五)字少意多(六)文贵创新(七)天然境界(八)义理、考据、辞章(九)开头、结尾、标题(十)工夫在诗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虚静”、“情采”。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情采篇》:“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三)“文无定法”。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四)起承转合。我国古体诗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先后、诗意分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起,开头,写景)天光云影共徘徊。(承,承接,扩展景色)问渠那得清如许,(转,转折,提出问题)为有源头活水来。(合,结尾,概括感悟)后来,起承转合成为文章章法结构的术语,也用来比喻文章的公式化和八股调。清朝科举考试,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议论文中,如果“起承转合”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有说服力。起,提出论点“是什么”;承,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论述“为什么”;转,从反面或侧面论证“为什么”;合,得出结论,解决“怎么办”。(五)字少意多。写文章要追求意则期多,字唯期少,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春秋经》:“陨石于宋五。”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紧凑是作品美学价值的第一条件。”(六)文贵创新。杜默写诗。明代文学家王鏊在《震泽长语》中论作文秘诀说:“为文必师古,读之使人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亦不觉其为韩。”(七)天然境界。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文章分为圣境、神境和化境三种境界,他在《水浒传•序一》写道:心之所至,手亦至焉,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文章之化境也。明代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家王安忆:“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成,无雕琢之痕!”作家巴金:“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八)义理、考据、辞章。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论学论文术语。有两层意思:一是三者是不同的学科。一切学术可分成三个门类,即义理之学(儒家经典)、考据之学(古籍校勘注释)、文章之学(古文)。二是三者又是任何学术研究必须运用的三种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方法。清代散文家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九)开头、结尾、标题。1、凤头、猪肚、豹尾。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乐府》章法时,巧妙地运用比喻,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2、爆竹、撞钟。明代诗人谢榛对文章开头、结尾则用了另外两个比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人称“诗头曲尾”。3、见山、截马。明代诗人张岱《快园记》主张文章开头应当:“开门见山,开牖见水。”欧阳修《醉翁亭记》原稿开头:“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修改后的开头:“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显得简洁明了。南宋文学家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4、文章常见十种开头和结尾。开头:一是交代写作动机,二是揭示全篇结构,三是开门见山点题,四是利用精彩事例,五是交代写作背景,六是引用神话传说,七是进行议论抒情,八是引用名人名言,九是进行景物描写,十是提出设问启后。结尾:一是提纲挈领作结论,二是承上启下题点明,三是嘎然而止笔利落,四是由此及彼转笔锋,五是言犹未尽诱人思,六是有意重复打烙印,七是问己问人辨是非,八是引经据典回味浓,九是发出号召激斗志,十是大抒情感意远深。5、关于标题。“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好的标题标准是:准确、生动、凝炼、含蓄。落地的人头还在喊,“好快的刀!”为什么哈佛毕业生会在收发室工作?“画蛇添足”并非全错(十)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1、多读。胸无点墨,腹无诗书。“能读千赋则善赋。”(汉杨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蘅塘退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在《论读书》2、借鉴。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二句是从南北朝庚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枊共春旗一色”。西晋文学家左思,少读东汉张衡的《二京》,深受启发,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轰动京城洛阳,诗人作家争相传阅、权贵之家竞相传抄,使洛阳纸价上扬,造成“洛阳纸贵”。东晋书法家王羲之53岁时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张昶唐太宗《帝范》卷四中有一段他对儿子高宗李治的告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如果从学习借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唐太宗画像3、观察。正午牡丹4、笔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学者都有一个专门为自己积累资料的“仓库”,大多数是记笔记。俄罗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有一个本子,被称为“生活手册”,他曾记录了大约一万个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他还劝导那些学习写作的年轻人也要建立“生活手册”。列夫•托尔斯泰从不离开笔记本,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在注视着一切,观察着生活,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他认为真实总是有趣的。马克思写《资本论》,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看书学习,作笔记达25年之久。5、锤字(锤字炼句)。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作文像加工玉石一样,必以反复加工琢磨,才能得到像纯玉那样的佳作。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敲”典故:唐朝诗人贾岛去京师考举人,骑着毛驴想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苏小妹填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刘大过生日。台湾作家李敖的杂文《看谁的文章写得好》:“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的好不好?”小结:文章有法,文无定法;以意为主,以简为贵;积学储宝,借鉴创新;锤字炼句,工夫诗外。三、毛泽东、邓小平谈写作(一)毛泽东谈写文章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文章大家。在《毛泽东选集》里,有很多文章是讲写作的,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有11条是专讲文章和文件写作的。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出自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写的《调查工作》一文。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用《水浒传》上“三打祝家庄”的事例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有一句口头禅:“谁要是不愿下去,不搞调查研究,我是拿起石头要打人的。”毛泽东曾说过:“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2、靠总结经验吃饭。1965年7月,毛泽东在接见李宗仁夫妇和李的机要秘书程思远时,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回答说“不知道。”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与南斯拉夫客人谈话时也这样说过:“你们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34个部长进行了一个半月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