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绍兴市越城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要内容重点传染病知识简述传染病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2009年工作简单回顾一、重点传染病知识简述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I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死亡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接触水食物医源性垂直媒介土壤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易感人群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4.传染期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慢性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6.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2)暴发: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流行(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种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人为事故战争和暴力、恐怖活动、重大交通事故、人为火灾、群体中毒、化学事故、放射事故疾病爆发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性传播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医学观察:即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和日常活动。医学观察适用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2)留验:也称隔离观察,是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他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我国传染病报告制度沿革1955年7月5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2类18种。1955年9月6日,新增7种,法定传染病2类25种,其中甲类3种,鼠疫、霍乱、天花。1989年9月1日,我国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类35种,传染病管理走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道路。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发布《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非典”暴露出问题※时效性差※上级对疫情的了解掌握严重滞后※严重阻碍疫情防控的主动性,错失良机。解决办法——“网络直报”※2004年1月1日测试网启用,4月1日正式运行。(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的填写、疫情收报、核对、自查(漏报、诊断符合率等)等。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三)报告范围法定报告传染病:甲、乙、丙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某种传染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时;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时;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四)报告方式和要求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五)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作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而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六)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疾病暴发时,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七)报告卡的填写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Ⅰ.出生场所为医院时选择“其它”;Ⅱ.出生在其它场所时选择“散居儿童”。发病日期:指本次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初诊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14岁及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肝炎、菌痢、梅毒、淋病必须填写实验室诊断依据。(八)报告管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补报:责任单位开展漏报自查(门诊、住院、化验、放射),及时进行补报。查重:每日进行,对重卡及时删除。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一)医疗机构的职责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保证突发事件网络直接报告的需要。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建立突发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事件发生地疾控机构(监督机构)进行报告。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为事件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数据(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的来源内部信息各类疾病与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行政部门领导指示与部门信息交流外部信息社会举报媒体检索国际通报(三)报告方式进入进入界面网络直报分层管理分级处置(四)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报告范围与标准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传染病菌、毒种丢失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报告内容事件基本信息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信息事件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初次报告要求体现快速项目简单描述事件概况附件可以没有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提示: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进程报告报告次数不限附件信息必不可少体现措施的落实和评价反应疫情的动态——新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结案报告报告原则---全基本信息、详细信息、附件信息要求全面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根据事件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10个工作日内上报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责任报告单位/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收到责任报告单位/人的信息审核报告信息,2h内进行报告电话或传真等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2h内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以最快方式(电话、传真等)收到专业机构的信息组织现场调查未达突发标准专业机构密切跟踪并报告事态发展确认为突发事件根据级别采取相应措施;2h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网络直报注意:监狱、学校等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要高度关注四、09年工作简单回顾09年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网络直报质量分析09年传染病疫情概况甲乙类传染病越城区2009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2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