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利与社会保障--加快社会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生福利与社会保障二O一三年九月一、民生建设及其背景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遗愿的继承和发展。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怀天下与关注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暖”成为10年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10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塑公共精神育管理英才二、加快民生建设的意义将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现在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7党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部分。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六、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8十八大报告: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六、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四、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住房安全(食品工伤交通污染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府机关、社区、大中型企业专业的应用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扩大内需。14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人,相当于一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人口,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15161718近日,一起父亲拒为女儿提供学费生活费,认为“上大学无用”的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读书是不会直接带来钱,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位父亲是对的。它甚至也不一定会间接地、最后“曲线上升”式来换取更多的钱。说到底,它具备压根就和钱无关的价值,它是另外一种快乐。走在街上,抬头看见蓝天白云,鸟儿飞过,这种快乐值多少钱?除了钱,生活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事。读书的“有用”,说到底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一种滋养。话说回来,如果想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等稳定且高收入的行业时,高文凭依然是“敲门砖”。但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将令你终身受益,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百姓是天!民生为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顶天!立地!研究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小康社会的实现。这需要心“怀天下”。研究的是民生福利的具体问题,例如:养老、医疗、低保……,这需要脚踏实地、“求真知”的精神。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研究的重要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保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偿、育有所助的保障机制。除此之外,劳动与社会保障还把就业、劳动关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纳入其研究范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偿育有所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生活问题就业质量问题劳动关系问题工会养老金“空帐”运行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服务的短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空缺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大病救助医患关系紧张低保制度的规范运行相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航运管理。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公共管理学院是在2005年正式设置这一专业。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上都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本科阶段我们规划了两个专业方向: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权点和MPA专业硕士授权点,招收和培养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