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目标与举措来看,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专业布点齐全,xx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挥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弥补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短板,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目标与举措来看,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在思想道德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在文化传承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优秀农耕文明,进行历史非遗保护,发展农村民间文化。在公共设施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文艺作品。在移风易俗上,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强化农村科普工作,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同时也要看到,同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生产及传播手段创新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近年来,通过反向激励措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些地方专门开辟了健身活动场所,添置了体育运动器材,并加大乡村议事专用场所和乡村舞台建设,农村书屋也得到了更新与改善。但是,这些设施建设较为完备的乡村多为示范村,并且大部分乡村的文化公共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例如,农村书屋应景性大于实用性,健身场所与文艺设施也缺乏统一的活动组织与设施维护,不仅与城市公共设施差距较大,而且难以有效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产品与乡村居民文化需求不匹配。除了文化体育运动的自发性之外,其他文化活动较少。例如:在图书种类上,农村书屋以儿童与幼儿读物居多,与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质的需求尚存在差距;在文艺作品上,通常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民间文艺团体不定期走村串户,文艺产品内容不接地气、质量良莠不齐;在内容深度上,通常以乡村红白喜事为载体进行娱乐活动,高雅文化内容不足。当前,面向乡村的文艺作品不仅没有系统设计文化传承相关的内容,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有效地转换成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视觉艺术作品。三是文化传播手段创新不足。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新媒介被广泛应用。但在农村地区,对传播媒介的使用还相对落后。农村受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呈现明显的单一化态势,传统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PC终端等,使用频率依然最高,移动终端使用率始终不高。此外,如何能够把乡村居民注意力从碎片化视觉冲击吸引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乡村居民衣食无忧后走向乡村舞台和文化场所,如何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能够为乡村居民所接受、融入到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这些问题成为乡村地区文化传播的难题。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知识上发力。一方面是乡村实用技术。实用技术是乡村居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乡村实用技术涉及农作物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除草及物流技术等,尽管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性知识,但现代农业生产与物流需要新的理念与科学技术,需要乡村更新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等。在普遍缺乏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大学生成为乡村亟待挖掘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是卫生防疫知识。破除传统生活陋习,通过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重点加强新旧传染病知识学习,加大对乡村健康卫生知识指导。农业农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既可以通过深入广大乡村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培训,提高乡村居民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知识、提高乡村地区建设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也可以通过实操积累农业产业实践经验、提高农村地区社会调研能力。在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上发力。一是传承优秀乡村文化。随着乡村向城市流动加速,城乡文化互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乡村伦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如此,优秀乡村文化依然是支撑乡村的精神力量,延续优秀乡村文化薪火相传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稳定,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二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优秀乡村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培育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可以深入乡村、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搜集传统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媒介手段和新技术分类整理农村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学习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手艺,为弘扬乡村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在倡导健康乡村生活上发力。一是强化卫生健康意识。乡村生活的经验性较强,缺乏科学的防护意识,需要在加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案例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居民健康卫生意识,不断纠正不良观念甚至错误行为,如农村存在的土制消毒法、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二是合理规划乡村环境。乡村建设整体缺乏规划,生活与生产区域不分,基本农田时有被占,窗前屋后过度硬化等,需系统进行村落规划,克服自由分散的情形,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适度分离生活区域。科学规划乡村道路建设,出台乡村住宅美化方案,彻底摆脱尘土飞扬状况,改善住宅菜园化习惯,逐步实现乡村道路绿树成荫,乡村住宅花团锦簇。三是重塑乡村生活方式。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实现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目标,消除城乡基本生活条件差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季节转换,加强日常性体育运动,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整体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大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等“软件”配套水平,促进互联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度融合,深刻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效果。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志愿活动,宣传倡导健康乡村生活方式,激发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内在活力。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展现新作为践行乡村文化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年)》在繁荣乡村文化篇章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其中,在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方面,明确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至关重要。无论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科普工作、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道德模范、健全人文关怀机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都需要大批文化工作者与文化志愿者。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时段,从事乡村志愿活动,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乡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机会,又为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开设乡村周末讲堂。一是在内容上做到文化全覆盖。在做好文化知识与乡村生产技术普及基础上,重点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系统阐释;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同新时代乡村发展相结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进行重点宣讲;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乡村交往中的不良习俗,结合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加强移风易俗等宣传力度。二是在创作上推出公共文化产品。发挥大学学科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团体,深入乡村调查,加大科学研究,借力信息技术,创作反映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文化作品,提供乡村人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三是在方法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学生应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基于不同高校同乡村的时空距离,特别是偏远乡村现实情况,采取单周线上,双周线下模式,定期同乡村联系点进行沟通,通过故事、案例以及短视频等形式,讲好周末讲堂。打造乡村文化广场。一是建设乡村文艺舞台。发挥大学艺术专业或大学文艺社团优势,以新时代乡村生活点滴为题材,以地方戏曲形式为载体,进行歌曲、小品与舞蹈等艺术创作,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实乡村文化生活。二是培养乡村文艺宣传队。通过发挥大学的专业优势,开展专题培训,培养乡村文艺示范宣传队,并发挥示范影响力,提升乡村文化艺术水平。三是发展乡村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城乡最常见最广泛的活动形式,受乡村条件的限制,乡村普遍缺乏体育运动场所,乡村的生产劳动无法代替群体性体育活动,中国传统的篮球、乒乓球与羽毛球等活动也是村民最熟悉、最容易开展的体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应发挥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优势,感染、影响、引导乡村居民健康科学地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乡村社区风貌。一是助力乡村规划。鼓励大学生深度融入乡村社会,研学乡村发展远景目标,发挥艺术、地理、城乡规划以及旅游等专业优势,同乡村居民一道,共议乡村未来发展图景,共谋乡村未来发展计划。二是加快乡村绿化。以乡村发展规划为引领,发挥政府、高校、乡镇与乡村共建作用,选择适宜乡村气候的绿植与花卉,帮助对口支援乡村进行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与村庄公共绿化。三是促进乡村美化。通过周末讲堂等方式,在乡村传播文化、卫生与文明知识,为乡村居民植入现代化乡村文明,激发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形成文明生活的行动自觉,不断推动由追求家庭美化到实现乡村文明的转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