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总结第二章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B.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what)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whatchannel)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whom)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5分析即5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3、线性传播的缺陷: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总结第二章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授信息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①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看,则是调节身心。②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③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传播功能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身份、需求、环境、心情等大有关系。双向性:由于绝大对数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5、结合实际说明大众传播功能的各种类型和内涵。(每个功能举例)先说前面三种类型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来自拉扎斯菲尔德(1)授予地位(正功能)(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评价:“三功能说”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但它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二、“两个环境”理论来自W.李普曼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媒介环境。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我,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心不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不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自我达成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展开行动个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变成现实。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听到过象“我看他/她就不顺眼”,“他/她对我有意见有偏见”等等这样的抱怨呢?怎么才能很好的融入到人际交往当中去呢?或怎么才能运行好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根据自我达成预言理论,至少我们可以说,一个对别人的好的期望值和一系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总结第二章列朝这个期望值引导出的行为将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个人正接近你理想中的那个人。这样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的自我实现的圈就形成了。简单说也就是:你希望别人对你好,首先你要正确的对待他们---对他们好。6、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A.相对性:1)传播功能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能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能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等等。例如有些“学霸”看专业书也能乐在其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就是知识带有的娱乐功能。2)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身份、需求、环境、心情等大有关系。比如普通受众和运动员对同一则体育新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提醒我们,分析任何传播行为,都不能忽略受者这个因素。B.双向性:由于绝大对数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人们“劝服”、“娱乐”他们,也希望他人有所回报。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则生活或事业就难免受挫。大众传播也是如此,不设法准确地把我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介就难免陷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境地。7、大众传播造成的虚拟环境和负功能有什么关系?虚拟环境一词来自W.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媒介环境。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甚至扩张到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去了;但是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相对的)大大缩小了。媒介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会视虚拟环境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行动。结果,就难免造成悲剧。例如,二战期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宣传他们为正义的战争,蒙蔽了许多民众,体现了传播负功能的可怕之处。8、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那些阶段,有什么特点?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问题:发展何以构成;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1拉纳的“移情模式”拉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总结第二章社会。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拉纳形成其理论核心:现代化过程,就是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这四个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工业化发展以后,人口相对集中,使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有能力分享信息资源;在城镇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普及的基础上,公众获得政治经济参与的条件和权利,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传统社会趋向现代社会,介乎它们之间的则是过渡社会。拉纳进一步指出,传统社会成员的个性结构内在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他认为,发展要求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新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西方社会的现代个性,是由历史上出现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强调移情概念,即“从别人的境地来观察自己的能力”或“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种角色的能力。”拉纳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传媒,将大众传媒形象地称为“奇妙的放大器”。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和新行为的“线索”。拉纳的观点被称为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对拉纳观点的批评和补充:1)他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过于粗疏,未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2)他对整个社会和传播的互动关系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3)他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要素,忽视了国外要素的作用。4)他的研究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中心和参照系,忽视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2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拉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作用。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角色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提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各国应对国内流通的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进行全面公正的检查;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被发出,有多少被接手,被什么人接收,而什么人没有接收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信息时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的;国家应制定计划以保证各种媒介均衡发展,使各种媒介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负责传播事业的政府部门与负责教育和其他事业的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应大力发展地方性媒介,建立本国的传播设备制造工业,对传播人员进行充分的训练;应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尽可能获得大量反馈;应在顾及本国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传播新技术;各国应分享如何应用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以促进经济发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