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青春电影的成功21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电影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一大标志。2002年的影片《蓝色大门》取得成功之后,衍生了一大批题材类型相似的影片,如初期《盛夏光年》、《九降风》再到08年以来的《海角七号》、《艋舺》、《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影片在表演风格和艺术特征上类似,并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醒目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台湾电影萎靡的市场现状。2012年的情人节档期,来自台湾钮承泽导演的《Love》横扫《我愿意》、《高海拔之恋2》、《真心话大冒险》等同期影片,在全国上映首日就斩获了4000万票房,刷新了华语片情人节单日票房纪录。而2011年的青春题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自8月19日在台湾上映截至8月27日,全台湾票房总数杀破了2.2亿新台币,台湾新兴导演林育贤的《翻滚吧!阿信》创下超过6000万新台币(约合1319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2011年,台湾电影传达的全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可见,青春片在台湾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连杨德昌都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何为青春电影?一般认为青春电影就是讲述主人公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所发生的故事的电影。本文试图分成两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台湾青春电影的风格特征。从地域特征、叙事主题和镜头语言三小部分进行分述的。。第二部分是分析大陆电影产业应学习台湾青春电影取得成功的那些因素。•1、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产出的电影在不同的的自然环境,人文以及历史沉淀的熏陶感染下,影片自然而然会映射出这个地区的特色,各个国家不同的地域风格已经在影片风格上已经拥有了特定所指的可视性文化符号,例如美国青春题材电影标志性的拉拉队,运动衫,橄榄球队队长发达的肌肉和棱角清晰的脸庞和校园舞会成了高度商业化下产业式的产物,成为了美国青春片的标签,而日本青春题材电影则充斥着制服,单车,还有新干线,这些符号很好的体现了日本青春电影的风格特征。•台湾青春电影虽然没有美国青春电影那样浓厚的商业味道,倒是与日本青春电影有着些许相同,影片里统一的国中制服,学生时代必备的单车等。但同时,台湾电影也有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在乡土题材的作品中,长长的海岸线、美丽的田间小道,宁静的小渔村、皮肤黝黑的少年、道路上穿着花衬衫骑着摩托的人等常见的视觉符号,听到台湾普通话与客家话的频繁交换使用,无论是城市题材还是本土题材,都成功地构建出一个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台湾形象。•导演钮承泽指导的影片《艋舺》,花衬衫,窄脚裤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万华地区踏入黑道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实际是对准的是当下的台湾年轻人的普通心态的现实状态。这部影片从各个细节上最真实的还原给观众当时的样貌,庙口繁华的夜市,眼花缭乱的台湾小吃,平淡的大佬生活,人们的衣着打扮,随时随地都在展现着一个真实的台湾。而影片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部分就是因为给观众展现的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台湾,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引起轰动。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应该遵循好莱坞式的追求统一的大众的风格特征,生搬硬套的手段也不能让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重换活力,更重要的是要经过本土消化深深烙上自己地域的特色。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并不会让一部电影变得狭隘,相反明显的地域特色会让影片自身更独特、并且具有市场亲和力。2、青春的回顾和成长的迷茫•“当代台湾电影在成长经验这一叙事主题上的审美创造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从个体的成长经验上升到对生与死这一具有普世意义和哲学意味的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二是把对台湾历史的反思编码到个体成长经验的书写之中”。•而台湾新电影里面对青春的表达以及对个体成长经验的反思直接影响了新世纪以后的台湾青春电影。但是21世纪以后的青春电影相比较20世纪的台湾电影在叙事主题上更注重平淡化和平面化,没有过多的和繁杂的深度折射,更倾向于对故事剧情的直接描述,成为一种纯粹的成长经验的展示。•例如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的女孩》记录着五个男生与一个女生之间的成长故事,讲述了一段纯真的友情和懵懂的爱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在于对于青春细节的毫无保留,向观众展现最原始的青春,从而引起了受众的共鸣。通过观看《那些年》寻找自己已经丢失的青春,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一种消费。如今,人们都在消费爱情,无论是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还是电影《失恋33天》,它们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现实中的人无法追回自己的青春和丢失的爱情,在电影中看别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未尝不是一种安全的情感补偿。•台湾青春电影在叙事主题上的另一特点是大篇幅地涉及复杂而微妙的同性情感体验。可以说,在90年代以后的台湾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件很普遍的现象。台湾电影在侯孝贤和杨德昌之后的八十年代末期过分看重艺术性质,进而忽视了电影的商业价值,导致了台湾电影沉醉在自己的文艺美梦中久久不愿醒来。当好莱坞电影通过高昂的制作成本、先进的电影技术占据了台湾电影大半市场时,台湾本土电影只有依靠恐怖、同性恋等小众题材来抢夺观众的眼球。但是,台湾青春电影在延续了同性感情的同时,把同性恋情用在对青少年性启蒙意识的深切思考中,无疑在青少年情感的启蒙方面涂上了重要的一笔。•如影片《盛夏光年》里的因为跟老师的一个约定,康正行和余守恒做了形影不离的朋友。直到有一天,康正行和新转来的女生慧嘉一起逃学到台北过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女生。第二天偷偷到图书馆看有关论性别的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就是爱上了余守恒。而影片《蓝色大门》中,孟克柔在缺失父爱的童年里长大,,而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她对性别概念比其他更模糊,在女伴的交往中她也总是像男生一样包容、担当。当他渐渐长大,而张士豪的出现迫使孟克柔面对性别的问题,她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喜欢谁。而这也可以是十七八岁的男女爱情的迷惑与不解,并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与疑问。•台湾青春电影表达初恋、表达感情的时候往往转变成性别认定的过程,是学会认识感情的过程。即使是同性的感情也只是对成长过程单纯的去记录去描述。台湾春电影涉及的同性情感话题实际上就是以同性恋亚文化和青春亚文化之间相互结合、逃避着难以确定的现实世界,并造成了对台湾电影中的父权神话的嘲讽和解构。而无论如何,这种身份认同与对感情的疑问仍然会展示在这些台湾青春电影之中。影片里的年轻人对于感情的迷惑于成长的恐惧,其实就是折射了年青一代成长的一种无意识的身份焦虑,对成长的一种迷茫状态。这种无意识的身份焦虑的迷茫状态正好符合了这个时代青年们的在理想与现实夹缝生存的一种生存状态。3、丰富的镜头语言符合大众的审美选择•台湾青春影片在画面上注重的简洁和唯美,在构图上非常能打动人,台湾青春电影在镜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并没有统一的美学指导思想,也不会刻意地去坚持某一种镜头语汇,因而台湾青春电影显得十分丰富。台湾青春电影的画面更直白,和观众距离更近。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有很多唯美的构图,画面更注重意境的体现。在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分手以后,一个人跑完步躺在操场上的画面,柯景腾平躺在跑道上,身后的跑道线恰巧构成一个十字架,与张开双臂的柯景腾组成“耶稣受难图”,暗示柯景腾正在忍受着失去沈佳宜的痛苦。•台湾青春电影在细节、画面、音乐等方面非常用心,观感很舒服。这些电影剧情简单,在细节处打动人心。在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讲述勃起出国的时候,画面则是左下角是骑着摩托的柯景腾右上角是划过天空的飞机,画面简单但是却完全把故事的内容展现出来,影片传递出来的细心简单明了,同时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固定镜头构成台湾青春电影的基本镜语模式,这是由影片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所决定的。巴赞说,“现实主义就表现为保持空间的同质性。”虽然说长镜头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画面语言非常具有生命力,在情感表达上具备高度的纪实感和现场感。但是台湾青春电影的镜头语言节奏更快、可以表达情绪,更重要的是镜头语言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注重了镜头语言在视觉上的流畅感和愉悦感。避免了动不动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很容易造成的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耐看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台湾“青春电影”似乎已经在摸索中找到了亲近市场的一条捷径一一通过对镜头的揣摩,讲述一个观众能看懂的、并且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二、对大陆青春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大陆青春电影产业在经历了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禁的历程后,逐渐在二十一世纪初回归主流体制,进入影院,努力在艺术与商业票房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不见起色的票房使得青春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台湾青春电影旺盛的生命力似乎可以为中国大陆青春电影产业提供一些帮助,让大陆青春片稳定的市场和可观的票房。1、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号标志•首先,标志性的元素赋予电影产业独一无二的特征属性,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单车、机车、邮筒、公共电话亭、篮球场、旧卡带……这些在台湾青春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小清新印记。而回看大论青春电影,恰恰缺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特征,带有一代人符号标志的影片,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影片中的时代氛围。让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的时代符号和青春基因,才能够触发观众内心深处共鸣的感染力,才能够让吸引观众,取得成功。2、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做支撑•其次,需要有一个好剧本做支撑,故事框架是一部影片生命力的发起点,没有好的剧本,纵使画面再华丽特效再先进都会被观众冠以空洞无内涵的帽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最强大的优势就在于这部影片的剧本改编自同名网络畅销小说。讲述青春时代男孩对女孩的痴心,这种看似低能、智障、白痴的状态却可以让触及到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台湾青春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1、清晰的市场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步入一个消费社会。经济价值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里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使消费文化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电影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以19岁—35岁为绝对主体,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是影片的故事题材,其次是演员阵容。消费者对导演、口碑、制作规模、媒体评论和获奖情况的注重程度相差不大,都不及前两者。•台湾青春电影就是以迎合中青年为主,这个年龄段范围的人追求个性,有思想,逐渐在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力量,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消费主力军,因此青少年和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恰恰是电影市场的消费主题。符合了中产阶级趣味,而且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最为庞大的阶级。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于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因为受众受限的缘故,对自身的定位很重要,比如《九降风》将影片风格定位于青春的残酷,表现的少年在面对生命变故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反应,生命的脆弱和人之间的冷漠,表达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与祭奠,这样的残酷青春正好符合年轻人的成长迷茫,从而引起消费主体的共鸣。•2、台湾青春电影的类型化•自从《蓝色大门》在台湾取的巨大的影响之后,《蓝色大门》的模式就开始不断地被以后的电影复制与模仿。形成了现如今的影片类型。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不断地模仿复制《蓝色大门》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巩固台湾本土的电影市场、培养新的受众群体、也积累了后续拍片的资本,因为类型片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拥有稳定和可观的市场。•这种看似为“跟风”的模仿和复制《蓝色大门》的成功模式的行为,为十年来的台湾青春电影衍生出了《盛夏光年》、《九阵风》、《艋舺》以及最近大热的《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诸多经典台湾青春电影,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不错的票房。2011年《翻滚吧,阿信》在全台湾开出7000多万新台币(约1484.7万人民币)的亮眼成绩,九把刀执导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自8月19日上映来,全台票房已破3亿元新台币。而在上世纪90年得是的台湾电影,正在被外来的的好莱坞大片与其它国家商业片挤压的没有生存的空间,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