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城市地理学两大贡献:一、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标志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标志城市地理学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③1950-1970年(完善与迅猛发展的时期)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3.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④1970年以来(多元化时期)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社会问题增加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1.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答: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即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答:城市地域分为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边界。确定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②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③城市的功能地域。城市社会越发达,城乡之间的分界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来适应这种变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密集区。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答:①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②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互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④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评价: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确;二是易与中心市的都市区混淆⑤都市圈:城市的生活圈⑥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城市分布于交通线沿线,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较广,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沿河沿海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厦门开普敦直布罗陀;铁路:石家庄3.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答:①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产生动力: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发展动力:城镇行政等级、服务范围的扩大②转运功能、区域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产生动力: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发展动力:经济腹地、后方运输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③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镇产生动力: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发展动力: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国家或市场的需求4.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答:产生和发展过程:武汉的机遇源于新世纪开始,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武汉作为中部的领军人得到迅速的发展。动力:位于长江和汉江的汇合处,航运发达,铁路公路网密布,陆运交通便利;拥有众多高校,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武汉市是中部崛起的龙头,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和集散地未来趋势: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必将继续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答: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总的说来,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致。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综合上述,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四种(人口、经济、景观、文化)转型:(1)人口结构转型(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经济结构转型(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3)地域空间的转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①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答:哈维提出的资本三次循环。资本的第一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率不变,经过剩余价值和再生产,一部分以奢饰品形式满足资产阶级的需求,另一部分则用于再生产的工资货物。但是由于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的商品过度生产利润率下降供大于求,这时候就会引起资本的第二次循环。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基金两方面。固定资本投资一部分用于生产过程中,例如仓库工厂的升级,另一部分则为生产服务功能,哈维统称其为生产性建成环境。消费基金一部分用于消费过程,另一部分则用于未消费群服务的作用,统称为消费性建成环境,如居住区,道路等。第三次循环则是为技术科研以及各种社会消费。三次循环中,最与城市化相关的是第二次循环,生产性建成环境及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市建成环境,有四个特点: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由于对资本家来说难以胜任,这就需要国家的力量来进行资本的二次循环流动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理解)答: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拉模式能较好的中国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迁移的原因。从拉力的角度看,人口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和人口老年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使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答: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城市中心聚集的包括决策部门(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商店、酒楼)具有离心倾向的包括需要宽敞用地的部门(大型企业、自来水厂)、防止灾害污染的部门(煤气厂、垃圾处理场)、需要安静的部门(精神病院)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城乡结合部与卫星城③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④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亦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如新兴工矿业城市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答:①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优点:数据容易获得、便于统计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理解。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全部内涵(其它性质)第四,人口比重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土地利用指标—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农业、草原、森林、海滩等)转变为城市用地(工厂、商业、住宅、文教等)的比率优点:随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