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教学必修2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表3-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搜刮,③多年战争破坏,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恢复阶段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稳定物价;③统一财经;④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⑤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⑥土地改革。意义:①经过三年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②国民经济的恢复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一五计划任务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②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一五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④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心:一化三改;②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①策略:利用、限制、改造;②方式: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③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④认识: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探索与失误中共八大内容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的,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②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后来由于脱离国情,违背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照搬苏联建设模式,“左”倾思想盛行,中断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评价总路线:①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②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③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评价“大跃进”: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是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②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③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④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农业丰产不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人民公社”一切财产在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原因原因:①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是根本原因;②受苏联的影响,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影响: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调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核心是调整,即调整被“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失调的农轻重比例关系。成就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①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②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大庆、大港、胜利);③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④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也有了显著增长。十年探索启示(56-66)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1975年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经验教训二十年(1956—1976年)探索的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所有制结构①1949——1952年底(“多”):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②1956——1978年(“一”):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③1978年以后(“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表3-2伟大的历史转折伟大的战略决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革”的错误。②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③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思想与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同)召开时间1978年12月召开地点北京主要决策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核心的转变),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肯定它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的积极作用和影响。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指出唯心主义“凡是论”是维护过去“左”倾错误的思想武器,必须彻底抛弃。③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公报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中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这就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政治路线。④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提出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原有的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等。②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⑤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对外开放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⑤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⑥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⑦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已基本形成。(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提出,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继承这两项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基本路线得以完善并最终形成。)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①都是转折点: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②都形成新的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表3-2-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表3-2-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表3-3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②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根源: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产管理过于集中,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③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④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⑤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现实原因)⑥⑤农民的首创精神。措施经营体制1978年,凤阳、肥西等县实行包产到户,当年粮食产量就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改革与改造的关系: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否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②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③不能说是否定农业社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