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曲折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516年莫尔《乌托邦》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第二阶段:科学社会主义阶段(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普选制、公有制)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社会主义实践阶段(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第四阶段: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拉伐克、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德国、匈牙利、中国、苏联、老挝、古巴、蒙古。第五阶段: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第六阶段:社会主义的复兴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曲折发展历程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计划经济的弊端;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抹杀自由竞争;生产不与生产者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试图改革,80年代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的120多个国家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一开始改革就讲,将来总有一天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第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来的。人类社会之所以由低级形态进入到高级形态,最根本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的。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之所以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前进,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和价值追求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第二,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剥削制度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只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才能逐步消灭剥削。这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观点。实际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也是一种手段,实行公有还是私有,应该看那一种形式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不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在于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是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劳动的效率、对社会的贡献决定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差异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各方面条件差的人有基本生活条件和有尊严的生活即可。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二八法则,通过国家再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第四,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实现的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手段与目的的辨证统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第一,从社会主义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第三,强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1.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国情,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大、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范围,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三、坚持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1)只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话语权。(2)只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才能应对国内外各种危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3)只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国计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1953年到1956年我国搞得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社会主义天经地义应该是公有制,实现了99%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几乎灭绝。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不相适应,也就是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减少贫困;三是GDP增长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四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参加APEC会议的各国领导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扩展劳动者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这三者都包含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掌握和改进劳动工具、扩展和开发劳动对象都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这两者的进步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得益于人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科教兴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状况日益凸显。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当代中国发展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和过渡。•发展什么?发展必须是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统一。•怎样发展?必须贯彻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发展不等于增长,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第一,只有发展,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只有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只有发展,才能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战胜艰难险阻,走向更大辉煌。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三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