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灾害地理学:主要研究灾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灾害的区域组合与区域分异特征,探索灾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区域性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等,进行灾害综合区划和灾害专项区划,制订区域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为区域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灾害: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人为灾害: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造成的如交通肇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以及由操作失误导致的各种事故、灾变等,均属人为灾害。3.(名或简)灾害分类--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相关关系原生灾害: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即为原生灾害或直接灾害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如地震引起房屋倒塌,由此引起间接发生的火灾,再由火灾造成的灾害衍生灾害: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命线,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灾害链:是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元素之间和诸灾害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反应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的强度使该组灾害要素具有整体性。根据灾害链的发展,一般可以归纳出5种灾害链:1.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2.同源灾害链: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3.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4.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5.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根据灾害链的链发性特征,可以归纳出3种灾害链:并列型灾害链:19是由一种原生自然灾害同时引发形成多种灾害而形成的灾害链。串联型灾害链:是由一种原生灾害引发形成一种次生灾害、再引发形成另一种次生灾害,从而形成串联型灾害链。并列—串联型灾害链:是结合了并列型灾害链和串联型灾害链而形成的,其群发性特点更加显著,灾情更加严重。5..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简)地震灾害的特征:1.爆发的瞬时性;2.预报的困难性;3、巨大的破坏性和成灾的广泛性;4.持续时间长、影响较深远;5.时空分布广泛性;6、地震有利于形成矿藏。6.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山口向地表的释放。7.土壤侵蚀: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8.沙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9.暴雨:降水强度大,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雨。10.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11.土壤盐碱化:当用河水灌溉地下排水不充分的田地时,往往发生积水和盐碱化现象。12.(简)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以及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13.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4干旱的特征:1、季节性强、持续时间长;2、地域性强、影响范围广;3、出现次数多、常伴着高温,加剧干旱。15.(简)寒潮的源地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个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③冰岛以南的洋面。16.寒潮的路径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我国寒潮冷空气活动主要有三条路径:①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可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②从北方来的寒潮,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俄罗斯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③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然后拐弯向东,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17台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简)台风的形成条件481)广阔的暖洋面,有足够大的海水温度在26.5°C以上的暖水体,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18.全球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591)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某些大陆的轮廓独具特色19.大陆地形的特点601)地表起伏、高低悬殊;2)地形类型多样;3)各洲地形结构各异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两条巨大的高山带:环太平洋褶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非常态的地形: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20.岩石圈板块的划分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限的,因而板块边界是各种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带。根据板块间相对运动的方式,边界可划分为: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把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即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21.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61气候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普遍具有东西沿纬向延伸、南北沿经向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气候非纬向地带性: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不同的气候型,以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显著。因为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受海陆位置、洋流性质、山脉走向、地势起伏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的结果。气候垂直地带性:在巨大的、有—定海拔高度的山地或高地,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发生变化、使气候带结构表现为独特的垂直地带性。22.世界灾害的分布规律①大陆比海洋多灾(1)大陆表面起伏大,环境复杂,海洋表面环境单一;(2)大陆是固、气、液三种物质形成的交界面,容易产生骤变及灾害;(3)大陆有人类居住,海洋中则无常住居民,海洋灾害一般只影响过往船只安全或波及大陆沿海地区。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灾(1)北半球陆地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多;(2)大陆板块向北半球汇集,应力集中,由地球内力导致的地质灾害多;(3)北半球山地、高原广布,其中亚洲海拔在1000m以上的地区占到33%,山地灾害多;(4)北半球气候类型多样,季风突出,各种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率大,极易产生气象灾害;(5)北半球人口众多,10个人口上亿的国家,有8个在北半球;(6)北半球以自然灾害和工业化后型灾害为主(工业污染等),南半球以工业化前型灾害突出(滥伐、滥垦等)。③温带多灾(1)这里大陆集中;(2)这里地应力集中;(3)温带的大陆性气候区广并多灾,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少灾。而且温带气候的径向变化多,类型复杂,也提供了成灾的可能性;(4)温带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垦殖指数高(5)温带人口集中。④环太平洋带、欧亚带(大陆边缘)多灾(1)这里是地震火山带,其中环太平洋带,浅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总量的75%,中、深源地震占90%。欧亚带浅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总量的20%。(2)这里是山地带,山灾突出,泥石流、滑坡、雪崩等频频出现。(3)大陆边缘是气候类型的海陆转换区,有些地区是季风区,还受台风影响,故多灾。(4)多为不发达地区,人为灾害多⑤岛屿多灾(1)岛屿多位居大陆边缘,气象灾害多、频度高。(2)岛屿多位于地壳活跃地带,多地震,火山,特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岛屿如此。(3)岛屿面积小,一旦发生灾害可殃及全岛,损失巨大。⑥富饶地区及城市多灾富饶与贫困,并不取决于灾害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优劣。贫困的原因不是多灾,富饶的原因也不是少灾。同一程度的灾害,在富饶区损失大,贫困区损失小。7.生态环境脆弱带多灾这些带由于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差,因此极易产生灾害。23.城市多灾的原因:①地形条件富饶区及城市多位于平原、盆地及沿河、沿海地区,多为构造下降地区,地震多,如华北平原、关中盆地、银川平原等。②气象条件平原、盆地小气候环境稳定,极易受干热风、干旱等大面积气象灾害影响。沿海平原易受台风、海浪、海啸袭击。一旦成灾,影响面积大。③水文条件大城市多居河流沿岸,易受洪水冲刷、淹没。居河流下游的城市,河道平缓,排泄速度慢,易聚水成灾。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威胁最大。④人为因素平原、盆地多是精华所在,人口集中,人为污染多,实际上目前讨论的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城市还是战争袭击的目标和犯罪猖獗的地方24.中国的地貌特征(两个界限将中国分为3个阶梯):⑴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⑵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悬殊;⑶山地面积广大,山脉交错如网。第一条地形界线: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第二条地形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山脉组成。25.暴雨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②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③大气层结不稳定;④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⑤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26.气象灾害的特点:①种类多: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7大类20余种。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有;处处都有。③频率高:中国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台风6.9个。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连旱)⑤群发性突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常有群发现象。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⑦灾情重论述题1.我国干旱的成因①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在7、8月份,干季容易发生干旱。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台风次数的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②气温变化(升高)全球气候增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升温速度显著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温度升高的现象,其中北方地区增暖趋势非常显著。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区域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发展。③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我国大范围少雨干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的发展和分布有关;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关系。④河川径流变化近50年来,特别是1980年以来,我国水文循环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全国六大江河流域的实测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大部分水库蓄水严重不足。这对以河川径流为主要水源的地区造成很大影响。⑤人类活动影响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用水浪费严重等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影响66(1)冰川融化,海面上升(2)高温酷热(3)干旱更趋频繁与严重(4)飓风更多更强(5)尘暴肆虐(6)森林火灾多发(7)野生生物灭绝(8)传染病大流行3.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人们把全球地震分布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该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