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货币一、名词解释: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商品的价值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2.实物货币:也称商品货币。任何货币,如果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则统称为实物货币。3.代用货币:是金属货币的替代物,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4.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由银行发行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5.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6.准货币:是指不能随时转账、但能以较低成本转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7.金融资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受任何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迅速变现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8.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9.价格标准:是指为发挥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人们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10.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11.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时,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12.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13.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二、思考题:(答题要点)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答:参见教材5-8页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以下演化过程:(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2、为什么货币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货币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答:参见教材9-14页1、货币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从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来说,商品有很多种,货币仅有一种,而且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总在不断增加。导致货币的价值总是赶不上商品总价值的需要。从而导致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发生变化,以适应这种实际的需求。2、货币形式经历的演进过程大体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3、信用货币有哪些特征?它与代用货币有何异同?答:参见教材14页1、信用货币的特征:(1)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2)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3)信用货币制度属于管理货币制度。2、它与代用货币的区别在于: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也不能兑换等量的贵金属或金属铸币,它不是作为货币符号流通,而是作为一种直接的价值符号进行流通。因此,它的发行不是主要以黄金等贵金属作准备,国家也不承诺兑换黄金等贵金属。当然,二者也有相同之处:信用货币中的不兑换纸币与代用货币都是纸制货币。4、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什么?我国的货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答:参见教材22页、25页1、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它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5、货币有哪些职能?如何理解货币的各项职能?答:参见教材31-3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6、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是什么?答:参见教材31页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价格标准是指为发挥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人们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二者区别: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确定的。二者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做的技术性规定,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服务的。7、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有哪些作用?答:参见教材35-37页1、货币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居于最中心的环节。2、货币是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3、货币流通状况不正常必然导致经济运行不正常。第二章货币制度一、名词解释:1.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2.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3.无限法偿:法律赋予本位币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不得拒绝接受。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之用。5.有限法偿:国家法律规定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6.复本位制: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8.格雷欣法则:也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双本位制下,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熔化、贮藏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9.信用货币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信用货币为一国惟一合法通货的货币制度。10.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律、规定及协议的总称。1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几十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思考题:(答题要点)1、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答:参见教材43-47页1、1、确定货币币材。2、2、规定货币单位。3、3、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4、4、建立准备制度。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3答:参见教材48-49页最后一段3、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信用货币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5、2、信用货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也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6、3、信用货币一般都是通过银行放款投入到流通中去的。4、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5、国家对通货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4、金币本位制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答:参见教材53页1、金币本位制的特点:(1)金币参加流通,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无限法偿。其他金属铸币则限制铸造,有限法偿。(2)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辅币和银行券按各自的面额价值自由兑换金币,以保证其稳定地按面额进行流通。(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黄金自由输出入国境可保持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使世界市场得到统一。(4)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2、金币本位制的特点,使它成为货币制度史上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00年里,由于币值稳定,汇率稳定,黄金自由输出输入,便于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5、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答: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其一,二者都没有金币流通,金币本位制所具备的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保持币值相对稳定的机制不复存在。其二,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削弱了货币制度的基础。其三,发行基金和外汇基金存放他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一旦他国币制不稳定,必然连带本国金融随之动摇。第三章货币流通一、名词解释:7、1.货币流通:所谓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媒介商品交换时产生的一种连续的运动。8、2.货币存量:所谓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一国流通中实际存在着的货币数量。9、3.货币流量:所谓货币流量,指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某一货币存量反复被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发挥交易作用所得到的累积量。10、4.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被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反复使用的次数。11、5.货币需要量:所谓货币需要量是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由商品交易和投资活动在客观上对货币提出的数量要求。12、6.货币流通规律: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关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货币需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13、7.现金流通:是指在纸币制度下,社会成员在经济交往中使用纸币和小额金属硬币完成的货币收付活动。14、8.现金投放:某时期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投放到市场中的现金数量。15、9.现金回笼:某时期通过各种渠道从市场流回商业银行的现金数量。10.非现金货币流通:指社会成员不使用现金,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完成的货币收付活动。二、思考题(答题要点)1、简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答: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正确理解流通的货币,实际上是对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关系的理解。(1)商品流通是因,货币流通是果。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货币的4这种不断的运动是完全依赖于商品流通的。如果没有可供交换的商品,也就不需要作为媒介的货币,更不会产生货币流通,所以商品流通是因,货币流通是结果。(2)商品流通的数量决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商品流通的规模越大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越多,反之亦越少。(3)商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速度。商品流通的速度越快,货币流通的速度自然也越快,反之也就越慢。(4)商品流通的方向决定货币流通的方向。商品由农村流向城市,货币则由城市流向农村。2、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1)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货币流通量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需要,便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反之,若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又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跌。(2)货币流通正常与否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正常的货币流通可为商品流通提供稳定的价值尺度和适度的流通手段,有利于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反之则相反。2、试述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与渠道(详见教材79页-80页及81页-82页)答:1、现金的流通及其渠道(1)现金流通的含义(2)现金流通的渠道2、非现金的流通及其渠道(1)非现金流通的含义(2)非现金流通的渠道3、试述货币流通两种形式的关系(详见教材85-86页)答:16、两种货币流通的本质相同。因为:(1)两种形式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2)两中形式的货币在发挥货币职能方面并无区别(3)两种形式的货币在流通中经常发生相互转化17、两种货币流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1)虽然两种货币均是银行贷款的产物,但现金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而存款货币则是由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2)两种货币流通的渠道也存在差别。(3)两种货币流通服务的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影响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因素有哪些?(详见教材86-89页)答:1、经济因素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2、货币及货币制度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5、经济开放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特征有哪些?答:1、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展。在一国的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货币流通的范围会不断扩展。因为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国内只有本国货币的流通。而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就可能形成三种相互关联的货币流通。(1)本币在国内的流通。(2)外币在国内的流通。(3)本币在国外的流通。2、货币流通的内容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本外币的自由流出和流入会使本国货币流通内容发生如下变化:(1)本外币的流出流入会对本币在国内的存量、流量及对汇价、物价、利率等构成影响,从而对本国宏观经济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本外币的流出流入使一国货币政策目标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因为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已不能仅通过本币的调控来实现,还应对国际收支状况及外汇储备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5第四章货币供求与均衡一、名词解释:1.货币供给:P99货币供给即货币供给主体——银行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2.货币需求:P130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们希望得到或持有;二是有能力得到或持有。3.名义货币需求:所谓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求量。4.真实(实际)货币需求:真实货币需求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求。5.原始存款:指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而形成的存款。6.派生存款;是指银行用转帐方式发放贷款时所创造的存款。7.货币乘数:P105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额增加或减少的倍数。8.基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