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教材分析《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五、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选择与依据一体二辅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多媒体为辅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二)学习方法选择与依据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教学手段选择与依据:幻灯片:图片;录像;音乐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实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六、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2、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合作探究】1:“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有什么影响,国际关系将有什么变化和发展?”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2、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原因: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4、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过渡: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过渡: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amveryhappy”。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113“学思之窗”及思考题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缓和的过程(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中美联合公报》内容: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合作探究】3: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台湾问题。(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4、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过渡:进入到70年代末期,我国外交政策有什么调整吗?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建树?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依据: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2)国内: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阅读P114“历史纵横”)【合作探究】4: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是什么?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间:2001年10月地点:上海与会者: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成果: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意义: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时间:2001年10月地点:上海与会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文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开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时间、历史意义创外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原因、过程、影响交新局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目标、成就面十、教学反思知识层面:学生能够弄清本课四个子目的内容,并明确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能力层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中国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等,用祖国茁壮成长的史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但是对于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历史编写人:吕本龙审稿人:王明强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