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蒋廷瑜彭书琳关于汉代合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作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和加以论述,我们仅在对合浦考古发现的研究中,想到的几点不成熟意见,略呈于次,敬请方家学者多多指教。一、汉代合浦郡初设郡治在合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将岭南原来的三郡扩充为九郡,其中合浦郡辖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五县。按现代地理度之,汉之徐闻县相当于今广东海康,徐闻、遂溪等县地,高凉县相当于今广东阳江、阳春、电白、化州、吴川等县地,合浦相当于今广西合浦、北海、浦北、灵山、钦州、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及广东廉江等县地,临允县相当于今广东新兴、开平等县地,朱卢相当于今海南琼山等地。也就是说,合浦郡西起钦州,东达新兴、阳江,包括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岛,在岭南地区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汉代合浦郡郡治最初设在何处?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合浦郡治先是设在徐闻,到东汉时才迁移到合浦。《廉州府志》、《合浦县志》都采此说。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汉书·地理志》合浦郡下所列五县,虽然把徐闻列为首县,但并未注明徐闻就是郡治所在。《后汉书·郡国志》重载合浦郡县,把合浦列为首县,并明确指出,该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肯定合浦县即是合浦郡的治所。而在两汉期间,没有发现合浦郡治有改动的记载。依此前推,西汉合浦郡的治所也应在合浦县。今人雷坚编著《广西建置沿革考录》对此作过专门考订,①梁旭达、邓兰又加以申述,认为武帝平南越所置的合浦郡郡治就在合浦县。雷坚是根据年代较早的史料记载来谈这个问题的,她举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例,《水经注》说“郁水又东迳高要县,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明指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所置合浦郡“治合浦县”,没有合浦郡徙治之说。又引唐人杜佑《通典》关于廉州和雷州的记载,说廉州是“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雷州也是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地。“唐代的廉州即今之合浦,雷州则位于今雷州半岛,徐闻在其中”。由此可见,徐闻县在西汉只是“合浦郡地”,不曾为合浦郡治。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在廉州条下写明“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理也”。在合浦县条下注日:“倚郭,本汉合浦郡”。因此,从文献记载来看,说汉置合浦郡时郡治就设在合浦县是有根据的。我们同意这个观点。从地理环境来看,合浦处南流江入海口,“依山临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南流江两岸是肥沃的冲积平原,是良好的稻作农业区,今合浦廉州镇原是海湾,有渔盐之利,水上交通南可出海,北可溯南流江进入珠江流域而达中原内地,应是古代滨海地区政治中心的百选之区。与之相比,徐闻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汉代徐闻县城的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还是一个谜。徐俊鸣认为古徐闻在今海康县,何以定在今海康县,没有作任何论述。③我们想,他可能根据古代某些地理志书,如《大清一统志》就说:海康县“汉置徐闻县,为合浦郡治。”今《北海港史》、《合浦县志》仍从其说。何纪生则主张汉代徐闻在今雷州半岛南端,琼州海峡偏西的海边。他认为从《汉书·地理志》来看,徐闻应是一个海港,而现今的海康县内没有适合的海港,附近未发现大片汉代遗址或墓葬,因此不可能是汉代徐闻县城的故地。在雷州半岛南端,在徐闻县东起龙塘红坎村、西迄北部湾的滨海一线的狭长地带,发现数量众多而时代大体又属汉代的遗址、墓葬,应是当时人烟稠密的地区,汉代徐闻县城很可能在这片范围之内④,但具体地点仍不能确指。即使汉代徐闻县城就在这里,考虑到这个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又无内河行驶,陆路也较困难,很难想象汉代郡治会设在这里。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徐闻县陈华丰村、龙塘红坎村、附城槟榔埚村三地发掘51座汉墓,都是东汉时期的平民小墓,没有发现西汉中晚期的墓葬,不存在西汉设郡的迹象。徐闻城在汉代之所以成为一个港口,主要因为汉代海船只能沿着大陆岸边行驶,徐闻处在合浦与南海(广州)之间,是往来航船穿越琼州海峡的必经之地,需要在这里补充淡水和粮食;而且它离海南岛最近,也是大陆进入海南岛的唯一跳板,但不具备设郡的条件。从考古发现来看,合浦则有西汉设郡的诸多证据。合浦县城廉州镇周围遍布汉墓,据历年调查,地面保留有封土可数的汉墓就达6000多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历年在合浦清理发现的汉墓屡计已接近1000座,从已发表的材料看,其中绝大多数是西汉中叶至东汉时期的墓葬,而且有不少墓的规模较大,相当于郡守一级官吏的墓葬。如1971年发掘的望牛岭1号墓,封土直径40米,高5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室呈“干”字形,分为主室、甬道、左右耳室和墓道部分,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深8.8米。死者颈部有玛瑙耳塞、玉鼻塞、玉玲,头上方有鎏金圆牌器1件、环首刀2件,头部右侧置铜镜1面,腰部右侧置有铁剑、金珠、金饼和水晶、玛瑙、琥珀串珠等佩饰物,丰室前部和棺具两旁置大量铜器和漆器,左耳室置贮藏东西的陶器和少量铜器,右耳室置车马器。器物排列位置对称,纵横成行,井井有序,俨然主人生前豪奢生活的再版。随葬器物总数达245件,铜、漆、陶、铁、玉石、琉璃等应有尽有。有两件陶提桶内壁书写“九真府”等款,推测墓主曾任九真郡太守,应是地方豪强。⑤又如1975年发掘的堂排2号墓,是一座同坟异穴夫妇合葬墓,随葬品230件,有金戒指、金手镯和大量琉璃、水晶、玛瑙佩饰品,墓主人生前也是郡守一级的高级官吏。⑥1990年清理的黄坭岗西汉末期的一座墓,有墓道、前室、后室,出土大量铜、铁、漆、金、银器,其中有龙首金带钩、錾刻花纹铜仓模型。1986年清理的风门岭一座东汉砖室墓,由墓道、前室和两个后室构成,前室为穹窿顶,后二室为双层券顶,出土陶、铜、铁47件,金、银器8件,玉、石佩饰品近200件,其中有金戒指、银戒指、金球、金珠、玛瑙、水晶串珠、琥珀穿珠、琉璃串珠等等。这些墓都可能是郡守一级官吏的墓。从历史文献、自然环境和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有理由说合浦是西汉初设郡的郡治所在。二、汉代合浦港的地理位置汉代合浦港的位置应该就是汉代合浦郡、县所在地位置。按一般情况来说,应先有合浦港,然后才有合浦郡、县设置。合浦港和合浦郡县治应该在同一地点。苏秉琦教授说过:“岭南文化的形成小是秦汉以后的事,没有当地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设不了郡……”⑦。也就是说,汉武帝不可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辟新的郡县,合浦在设郡县之前理应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为郡、县设置奠定了基础。合浦作为内河和海洋航运的结合点,在先秦时期该就有了。秦统一以前,南洋来的犀、象、玑珠就通过合浦或类似合浦这样的海港进入内河,输往中原的。秦始皇统一岭南,有一个不小的欲望就是要获取“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淮南子·人间训》),而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通过海运进来的。但是合浦港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太平寰宇记》太平军廉州条:“废合浦郡县在旧州郭下,汉县,属合浦郡”,因有“旧州”二字,有人把它扯到浦北县旧州去了。我们考察过旧州古城,那是一座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的小土城,不合汉代郡城的建制。在这个城址内也没有发现明显属于汉代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在今浦北县境虽然发现过一些汉墓,但时代较晚,数量很少,相反,则发现南朝墓较多,当地可能到了南朝以后才发展起来。自1975年以来,我们多次到合浦从事田考古工作,参加过文物普查和汉墓发掘,一直十分留意对汉代合浦港故址的追寻。每当我们站在总江桥头,放眼南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无边的稻田,只有西边的沙岗附近与远处的台地相接,隐约可见一条高起的古海蚀岸,东南边的海岸线直扑廉州城下,其间的三角洲方圆已达100多平方公里。再往东看,廉州城背后是稍微起伏的小丘陵,挡住了海水的东浸。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在这片稻田的底下,有时还会挖出海榄,说明那里原是海域。据科学考察,在大约6000年前,古海岸线大致沿今南流江三角洲边沿,南流江三角洲地区海岸7000年来向海推前了10~12公里,平均每年约1.6米。⑧在县城西南的廉州中学内有一座海角亭。海角亭是纪念汉代合浦郡太守孟尝而修建的。《海角亭碑记》曰:“郡故有亭日海角,盖因其地在南海之角。”海角亭最早建于北宋建隆至景德年间(960~1004年),原址在城西南半里,后来几废几建,明成化年间迁到城西,嘉靖年间又迁到城西南,隆庆年间再迁到现在的地方。昔日此亭在南流江的出海口,游人站在亭上可以看到“青草寒潮送极浦,苍山斜日拥晴沙”(明·陈崇庆《海角亭》),可以看到“天南地海尽海溟”(清·鲍俊《海角亭远眺》)。现在看到的则是一片农田和农田中的竹林农舍,海已经不见了。在清代修的《廉州府志》所附地图上,海角亭南还是一片大海,在现在的地图上,海角亭离开海岸线已10多公里了。由此可以想见两千年前,南流江当在今合浦县城西侧入海,廉州镇的西面应是一片汪洋。现在的合浦县城北、东、南三面都是小丘高地,原来就是露出在海面的,只有西边有一个缺口,与三角洲平原相接,是南流江入海的港湾。在北、东、南三面丘陵地带密布着汉代墓葬,包括环城乡廉北、堂排、清江、冲口、廉东、中站、平田、杨家山、禁山、廉南等10个行政村,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8公里,断断续续呈弧形将合浦城包围。只有城内及西面平地是墓葬空白区。由此推断汉代合浦城和合浦港就在这个墓葬区和西边海水包围的空白地带。而这里恰恰就是合浦县城廉州镇。自汉以来,合浦郡、州、府、县城一直没有迁移的记录,唐、宋、元三代“城皆土筑”,明宣德年间才改土筑城墙内外两面加砌大砖,每次修城都只在原有城址基础上扩充或缩小,稍有挪动,因此旧有城址被压在后代城址之下。合浦因为河流泥沙淤填,出海口被迫南移,原有港口则淤塞废弃。如果进行深度钻探,将会找到它的蛛丝马迹。三、汉代合浦的经济已十分繁荣到西汉晚期,合浦的经济己十分繁荣。考古发现不但在西汉晚期墓中看到有用铜锅装着的稻谷陪葬,而且还出现大量粮仓模型明器,这种粮仓模型明器几乎每座墓都有,反映当时粮食储备相当可观。这些粮仓平面都是长方形的,象一间平房,前面有一道或两道门,门槛很高,其他三面密闭,无窗无门,和住人的房屋有明显的区别。如合浦县堂排4号墓陶仓,前有回廊,悬山式顶,瓦脊偏后.前檐覆过回栏,前墙有二门,左、右、后三面封闭。风门岭10号墓陶仓,仓底有四条圆柱,将仓体顶离地面,仓顶悬山式两面坡,仓门在正面,正面墙外还设计凉台回廊。⑨母猪岭1号墓陶仓也是干栏式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问,前有走廊,开门一道,板瓦顶,正脊,垂直上有博古装饰。⑩盘子岭9号墓陶仓也是干栏式建筑,前壁正中有门,顶为悬山式两面坡,仓前横条栏杆。⑾望牛岭一号墓出土的是铜仓,一大间,置于平台上,平台下有八根立柱,将整座建筑平地托起。仓房前壁正中有门,门为双扇,各有门环,左右开启。门下有槛。悬山顶,前后各有十二道瓦垄,屋檐向前后伸出,盖过壁墙。仓前有走廊,走廊前缘有栏杆,十分讲究。黄泥岗l号墓铜仓,也是一大间,正面开单扇门,其他三面板壁封闭,人字坡瓦顶,平底,下附四只高足将仓体顶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座仓房的门及左右板壁,两边山墙及后壁,都錾刻了精细的图案花纹,十分华丽。汉代合浦人如此重视粮仓,说明当时粮食自给有余,已经有相当多的储备了。列宁说过:“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汉代很注重粮食储备,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就提出过“广蓄积,以实仓禀”的主张,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为合浦周围聚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创造了最根本的物资条件。出海的船舶也可以放心地在这里备足途中的食粮,航行到更远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在合浦找到有关手工业的作坊遗址,但从汉墓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玻璃烧制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合浦汉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大的墓葬都盛行随葬青铜器,其中錾刻花纹铜器特别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在经过商至春秋时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到秦汉时期已走向衰落。汉代青铜器已从先秦那种庄严、厚重、古朴的风格中变得轻便、灵巧,纹饰也崇尚简朴。但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却兴起了一种錾刻花纹工艺,在薄胎青铜器上用坚硬而精细的金属工具,錾凿和镂刻出繁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