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学复习资料1.感染病(infectiousdiseases):指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2.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指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能在人群中连续传播、造成流行,威胁与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感染病。3.前驱期(prodromalperiod):从起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常是非特异性的表现。4.复发(relapse):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体温已正常一段时间后,由于潜伏在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5.再燃(recrudescence):患者在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时,又再发热。6.发疹(eruption):病原体及其毒素损伤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或出血所致。7.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必须是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在感染的潜伏期内,但患者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如推算潜伏期证明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也属于医院内感染。8.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水怕风、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脑脊髓炎症状。9.内基小体(Negribody):是狂犬病的特异性病变,即神经细胞中的嗜酸性包涵体,有诊断价值,是病毒的集落,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也细胞。10.伤寒(Typhoidfever):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病变部位以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临床特征是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伤寒病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是肠出血和肠穿孔。11.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血液途径或垂直传播而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的一类传染病,继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12.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发热、出血、肾脏损害。13.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直肠和结肠粘膜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病理特征,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压痛等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14.日本血吸虫病: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基本病理变化是由虫卵沉积于肝脏、结肠下部等处形成的急性虫卵结节及慢性虫卵结节所导致的肝脏、肠壁及其他部位的损害,一般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泻,糊状、粘液或脓血便,血像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急性期病人可有发热,晚期常出现门脉高压症、肝硬化腹水等,特效治疗药物为吡喹酮。15.流脑: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症,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16.霍乱(Cholera):又称二号病,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是由霍乱肠毒素所致,临床特征是剧烈无痛性泻吐大量水样排泄物、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与周围循环衰竭。发病急、传播快,属于甲类传染病。§1总论一、病原体的致病性: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2二、发疹(一)出疹时间:1-6日分别为水痘、猩红热、天花疹、麻疹、斑疹伤寒、伤寒(二)皮疹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三、管治传染病:共有37种,甲类包括鼠疫、霍乱§2狂犬病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水怕风、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脑脊髓炎症状。因恐水症状突出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病死率几乎100%。一、病原学1.狂犬病毒含五种蛋白,其中糖蛋白(G)决定其嗜神经性,也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2.疫苗的制备是从野毒株传代培养50代后获得的固定毒株获得二、流行病学:病犬是我国主要传染源(无人与人传播)三、病理1.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2.特征性病变是内基小体四、病理生理分期1.局部组织内繁殖期:3天到2周时间侵入末梢神经2.侵入中枢神经期:受损部位高(脑干)表现为狂躁型;损及脊髓或延髓则表现为麻痹型3.向各器官扩散期五、临床表现(一)狂躁型1.前驱期:2-4日,伤口及神经通路上,有麻、痒、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2.激动期:1-3日,高度兴奋,恐水、怕风,交感亢进症状,大都神清3.瘫痪期或衰竭期:6-18小时,渐趋安静,肌肉瘫痪,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先后停止(二)麻痹型:咽喉肌麻痹而少语,常死于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六、诊断和鉴别诊断1.免疫学检查:早期抗原快速诊断,晚期(6天后)可用抗体特异检测2.鉴别诊断: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无恐水、高度兴奋现象)、狂犬病样癔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炎七、预防(一)局部处理:冲洗伤口半小时,碘酒涂擦(二)接种疫苗1.(血清过敏试验阴性后注射)高效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体免疫球蛋白2.主动免疫:田鼠肾疫苗(常用)八、治疗1.支持治疗:严格隔离、安静休息、大静脉插管高营养疗法、严格消毒2.对症治疗:镇静、抗颅高压、呼吸、循环§3伤寒定义: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病变部位以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伤寒病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3一、病原学:G-,有鞭毛,耐氯霉素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2-4周排菌量最大)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持久免疫;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三、病理生理:共发生两次菌血症,第一次之前为潜伏期四、临床表现(一)分期:潜伏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1.初期:全身中毒症状,体温阶梯形上升2.极期:稽留热、相对缓脉或重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寒病容)、玫瑰疹、脾肝肿大、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减少等3.缓解期:体征减轻,症状缓解,可发生并发症(二)并发症1.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回肠末端2.肠出血:见于病程第2-3周,饮食不当和腹泻常为诱因3.其他: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五、诊断1.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若伴有血小板下降,警惕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或DIC2.细菌学:血培养在1-2周(增生期)阳性率最高;粪便培养在3-4周(溃疡期)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全程均高3.免疫学检测:肥达反应(缓解期)单份血清抗体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O抗体效价上升4倍4.鉴别诊断:斑疹伤寒、病毒感染、败血症、血液系统疾病六、治疗(一)一般治疗1.隔离:消化道隔离,粪便检查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2.饮食:宜少渣、易消化、不产酸产气、软食3.对症治疗:降温、补充水、电解质、止泻等4.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措施:高压灌肠、钡剂造影等(二)病原治疗:喹诺酮(经验治疗首选)、氯霉素(骨髓抑制)、三代头孢菌素(儿童和孕妇)、氨苄西林、磺胺药(三)并发症治疗1.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控制腹膜炎2.肠出血:内科治疗为主,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处理;休息、禁饮、止血(四)慢性带菌者治疗:氨苄西林,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可手术治疗七、副伤寒与伤寒的不同点1.潜伏期短、病程短2.临床类型较多3.热型不规则:多弛张热、不规则热型4.中毒症状较轻而胃肠道症状明显5.皮疹多而分布广6.并发症少见7.复发再燃常见八、本节重点4•伤寒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伤寒实验室检查•肥达反应的诊断意义和评价•伤寒主要病原治疗药物•伤寒与副伤寒的主要区别点§4艾滋病一、病原学1.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2.抗原有gp120、gp41、p24二、流行病学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途径传播、母婴传播三、病理:淋巴结和胸腺病变,后期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中心空虚,胸腺上皮萎缩四、临床表现(一)急性感染期:流感症状,发热多见(二)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长,艾滋病毒指标阳性却无临床症状(此期具有传染性)(三)艾滋病期1.HIV相关症状1.1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1.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直径≥1cm,无压痛、粘连,3个月以上)2.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3.恶性肿瘤:卡波氏肉瘤、各型淋巴瘤典型病变是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其他尚有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恶性肿瘤:典型病变是卡波氏(kaposi)肉瘤,其他尚有各型淋巴瘤等五、诊断1.筛选试验:抗-HIV(ELISA,重复1次)2.CD4+T淋巴细胞数<0.2×109/L(200/ul)3.确诊试验:病毒蛋白成分分析六、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抗感染治疗,一般治疗§5出血热一、流行病学1.非洲出血热包括埃博拉热和马堡热,目前在世界上无药可治2.分型: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3.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4.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传播5.易感人群:农村青壮年及建筑、水利、军队野外工作者二、病理1.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害52.早期IgE升高(Ⅰ型变态反应)三、临床表现做(一)四大主症:发热、休克、充血出血、肾损伤(二)分期:可有越期或多期重叠,轻症可仅有发热而且病程短1.发热期: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2.低血压休克期:症状加重、渗出加重、出血加重,血液浓缩3.少尿期:酸碱失衡、氮质血症、高血容量综合征,血液稀释、尿中膜状物4.多尿期:低钾、低钠,继发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移行期(400-2000ml/d)、多尿早期(2000-3000ml/d)、多尿期(3000ml/d以上)5.恢复期:野鼠型病情较重;家鼠型:病情较轻,多数发热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四、诊断1.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液由浓缩至稀释2.尿常规:蛋白尿、膜状物五、治疗(一)方法:针对五期中各期的主要矛盾,采用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二)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把三关(休克关、肾衰关、出血关)(三)实施1.发热期:减轻中毒症状、减少血浆外渗一般治疗(物理降温,禁用强烈发汗退热药)、液体疗法、抗病毒、抗过敏、免疫调节2.低血压休克期: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3.少尿期:维持内环境稳定、利尿导泻透析4.多尿期:维持水电平衡、防止继发感染5.恢复期:适当休息、补充营养,避免过劳、保护肾脏三大主症出血热,发热出血伴休克;头痛腰痛眼眶痛,面红颈红胸部红;热退病重血压降,休克过后肾损伤;少尿高钾尿毒症,多尿夜尿“尿崩症”;综合治疗把三关,扩容纠酸通尿便。§6病毒性肝炎一、初步比较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归类小RNA嗜肝DNA黄病毒杯状病毒核酸单线双环DNA单线单线发病机制病毒作用为主仅免疫反应均有伴脂肪变性病毒作用为主传播途径粪口血液血液,乙肝易感粪口,孕妇易致死急慢性急性急性慢性急性二、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休息、低脂饮食2.护肝治疗:降酶、退黄3.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似物4.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65.对症治疗:止吐、利尿、支持治疗6.重型肝炎的治疗:阻发展、促再生、护理、退黄、利尿、补液、防并发症7.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抗纤维化8.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激素、腺苷蛋氨酸三、甲肝(一)临床表现1.黄疸前期: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2.黄疸期:热退,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消化道症状减轻3.恢复期:症状改善、黄疸消退(二)诊断1.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2.血清学检查:抗-HAVIgM阳性四、乙肝(一)病原学1.三种病毒颗粒:大球型、管型、球型2.四种抗原抗体系统:s、c、e、x系统3.抵抗力强(二)病理1.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嗜酸变性2.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